我不知道成為媽媽后,你有沒有經常做這幾件事:
孩子飯沒吃幾口就不吃了,怕浪費,你幫他吃完了;
孩子一個蘋果吃了幾口,不吃了,你幫他吃了;
一杯酸奶,孩子喝了一口就不喝了,于是你幫他喝完了……。
吃孩子剩下的食物并不是因為「買不起」,就是純粹覺得這樣丟掉浪費了。況且自己的孩子,也不覺得臟。可是在我沒有成為一個母親時,從來不會吃別人剩下的東西,哪怕再貴再好,但自從當了媽之后,一切都變了。
就在昨天,我買了一盒草莓,放在沙發上,等我上個廁所出來,每個草莓的尖尖都被孩子吃了,只剩下一堆草莓屁股放在那里。我問孩子「怎麼不把一個吃完再吃下一個」,孩子說「我只喜歡吃尖尖,剩下的媽媽吃」。
吃完孩子剩下的第一個草莓屁屁,我突然覺得很委屈哭了出來!至于委屈的原因:有當媽的心酸、有得不到回報的愛、還有理所當然讓我吃剩下食物的孩子……。
不僅是當媽的,家里老人在照顧孩子時,也會有吃孩子剩下的食物的習慣。這樣的行為雖然是為了避免浪費,但是對孩子的性格以及習慣造成的影響卻是負面的。如果家長圖節約,總吃孩子剩下的食物,孩子將來可能逃不掉3種「壞結果」。
親戚里有個孩子,已經在讀大學了,從小她就屬于比較典型生性非常自私的人:每次吃飯,不管家里人多人少,菜一上桌她立馬就會把好吃的全夾到自己碗里。最后發現自己吃不完了,然后再把吃不完的夾給她父母。而作為她的父母,完全不覺得這樣有什麼不妥,反而非常默許孩子這種行為。
她的父母都是農村人,掙錢非常辛苦,她知道但卻沒什麼感受。現在長大了,每天只知道找父母要錢在外面買各種昂貴的衣服、甚至花錢請同學吃飯,而她的父母,為了節省錢,經常在家吃咸菜。
所以,作為家長的你,如果總是吃孩子剩下的東西,在孩子的認知里就會覺得:吃東西,吃自己喜歡的就行了,剩下不喜歡的、不好吃的、吃不完的,我就不管了,反正有父母替我兜著。隨著他們長大,他們會把這種吃東西的習慣滲入到性格發育中:
對人對事非常自私、不懂得心疼父母、反而覺得父母這樣做是應該的。做任何事、任何決定,只知道考慮自己的感受。
家長千萬不要把好吃的東西讓孩子先吃,自己最后再吃或默認全部給孩子吃
愛孩子不是一味地慣孩子,更不是犧牲自己去滿足孩子的欲望。家里買了好吃的,不管這個東西孩子多愛吃,你也要讓孩子明白:這個東西應該是全家人一起吃,分量平均分配,而不是一個人獨享或是等他不吃了,父母才能吃。
餐桌上吃飯的方式、習慣這是一種「禮儀」,這代表著一個孩子的基本教養。吃多少夾多少,好吃的一起分享,而不是一個人享受。如果家長總是慣著孩子,讓孩子先吃先夾,并且對孩子夾得多最后卻沒吃完,剩給父母吃的行為,則會助長孩子自私的心理,養成不好的就餐習慣:
①一上桌就把自己愛吃的菜全部夾到自己碗里、或是把喜歡的菜全部擺在自己前面;
②吃了一口覺得不好吃的,立馬給家長;
③只吃好吃的,不好吃的留給家長吃。
不是不可以吃孩子剩下的食物,而是超過某個年齡,就得改掉這種行為:
一般來說,在孩子能夠自主進食之后,家長就需要有意識地改變這種行為。如果此時孩子還無法養成吃多少拿多少的習慣,家長可以每次給一點。比如喝酸奶先給一小口、吃蘋果切成小塊給他,這樣既能避免浪費,還能讓家長不吃孩子剩下的食物。
除此之外,在你向孩子討要食物的時候,孩子給你分享了,此時你一定不要拒絕
,這也是讓孩子懂得真正分享的意義。
雖然吃孩子剩下的食物只是一個很常見的行為,但會給孩子無意中傳遞一種意識:「凡事都會有爸爸媽媽替我兜著」。我飯沒吃完,媽媽會幫我吃剩下的;我牛奶沒喝完,媽媽會幫我喝完;我玩具弄亂了,媽媽會幫我收拾;我闖禍了媽媽會替我解決……。
「反正有爸爸媽媽在,所以我可以不用想太多、不用做太多、不用負責什麼」。就會導致孩子變得遇事沒有責任心、做什麼事都不懂得考慮他人。
孩子食物沒吃完、事情沒做好,要讓他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在孩子到達一定的年齡后(個人建議2-3歲這個階段就要開始),當他拿到手的食物,最后沒吃完或只吃了自己喜歡的那一部分,家長需要讓孩子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草莓只吃了尖尖,剩下的草莓屁屁,可以選擇繼續吃完,沒吃完放在那里,下午吃、晚上吃,不吃完不能吃飯、更別想吃其它零食;
不管這個東西孩子多愛吃,也要讓他明白「平均分配和分享的概念」。不能隨意多拿、更不能一個人獨享,否則下次不買了。如果實在想要多吃一點,需要征求其他人的意見(比如一盒草莓9個,爸爸媽媽孩子一人3個,孩子吃完了自己的3個,還想要吃,需征求父母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