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難嗎?說難其實也沒那麼難,畢竟每個人都是從最簡單地開始學起來的,一步一個腳印的走得扎實,就會覺得學習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但是說不難好像也不太對,畢竟也有一大部分孩子在學習上很吃力,或者到某一階段不管怎麼樣都學不好。比如三年級就是很多小朋友的一個坎。
孩子上3年級成績就下滑,因一二年級這4件事沒做好,父母要重視!
好習慣都是從小培養的,學會給自己制定學習計畫,也是從小學一二年級開始。孩子從小就有制定學習計畫的習慣,在孩子以後不管遇到多重的學習任務,他都能設置計畫,將任務分解,逐步去完成,而不至于因為學習任務變重就手忙腳亂,學習也沒有了方法。
學習時的專注力反映的是孩子學習時能吸收的效果。在一二年級就培養孩子的專注力,讓孩子在學習的時候有一個良好的狀態,這對孩子吸收知識非常重要。有很高的專注力,孩子在面對更加復雜的學習任務的時候才能更好的投入與吸收。
很多家長習慣于陪著孩子學習,習慣在一旁盯著孩子的一舉一動。
久而久之,孩子形成了依賴,只要家長不在身邊,就開始放鬆,變得懶散。
所以這並不是長久之計。
家長可以制定一些獎懲制度,幫助孩子自覺養成獨立學習的習慣。
通過適當的獎懲,一步步幫助孩子,自覺且獨立地去完成學習。
課本的知識終歸是有限的,要想孩子獲得更多的知識,還得依靠課外閱讀。
很多家長會覺得,孩子還小,書本的知識能消化就好,沒有必要安排課外閱讀。
話雖如此,但是課外閱讀的習慣,還應從小開始培養。
一二年級的孩子,課外閱讀不需要有太多的限制,只要孩子喜歡,什麼樣的類型都可以嘗試。
此階段家長只要記住一點,重要的不是課外知識的積累,而是課外閱讀的習慣養成。
三年級是小學階段很重要的轉折期,對孩子一生有很大的影響。
Wendy媽有話說:
那麼作為幼小銜接或一二年級的家長,我們應該如何有效預防三年級現象的發生呢?孩子已經進入三年級,家長又該如何進行正確的引導呢?下面我給出了幾點建議:
小學是培養孩子學習習慣的重要時間段,尤其是一二年級,相當重要!有些家長在一二年級的時候,過分的強調孩子的學習成績,反而忽略了孩子學習習慣的培養,年級越高的時候,家長發現孩子成績越來越差,其實這些根本原因都是因為習慣的培養沒有引起家長的重視所造成的。
比如,很多孩子覺得學習就是在學校的時候認真聽老師講課就完事兒了,絲毫沒有養成預習和復習的習慣,進入三年級之後,知識點的深度和廣度不斷加大,孩子再也不能單純的依靠老師的講解而牢固掌握所有知識點了。
所以關于預習和復習這樣的習慣,家長也一定要做好引導和監督。
就拿預習和復習來說,很多家長都只是用一句話概括——「快去看書。」然而這樣一句簡單的提醒根本對孩子起不來任何作用,因為他們壓根就不知道怎麼預習也不知道怎麼復習。
比如語文科目的預習:第一步,標號自然段序號,數一數每一段的句子,並給每一句標上序號;第二步,在課文中圈出文末要求認識的生字和要求會寫的生字;
第三步,把要求會寫的生字描一個,寫一個,在最後一格寫上拼音;第四步,破音字要在文中標出來,寫出正確讀音,並且在一旁寫上它對應的另一個讀音並組詞;第五步,將課文朗讀三遍以上,要保證自己能夠正確、流利的讀完此文。第六步,根據文末的問答題,嘗試著回答,不能自我解決的標上記號,聽課的時候著重聽一聽。
再如語文科目的復習:復習應該在做家庭作業之前進行,復習的時候要求背誦的段落,要求默寫的古詩一定要會背誦會默寫。
生字的拼音、筆順、組詞等要重視;破音字、近義詞、反義詞、形近字、形聲字等也要做好復習;文章中重點句子或者重點段落一定不能忽視;復習要學會看筆記。
把學習方法落到實處,遠比你那無數的嘮叨管用。先教會孩子如何學習,孩子才知道自己今後應該做哪些功課。
進入小學以後,很多家長就加倍的緊張起來,感覺孩子馬上就要參加大學聯考一樣,弄得人心惶惶。而最明顯的一點就是,家長們太擅長使用題海戰術。過分的訓練起到任何作用,反而會讓孩子厭倦這種枯燥無味的學習方式,甚至出現厭學、翹課的情況。
練習,要有針對性的練習。比如,如果孩子對某個知識點掌握得不錯,在練習的時候,我們可以用一道題目讓孩子回顧一下即可;如果孩子對某個知識點掌握得比較差,在練習的時候,我們可以用2-5道題目幫助孩子強化一下訓練就行了。
最主要的不是讓孩子枯燥的做練習,做主要的是要教會孩子解題思路是什麼,這道題目為什麼要這樣解答,讓孩子明白了思路和方法之後,孩子今後遇到類似提醒才會輕鬆應對。
小學三年級是一個承上啟下的年級,很關鍵。有些孩子認為一二年級的基礎學習階段已經過去,五六年級的升學考試也還很遙遠,所以就讓自己鬆懈下來了,想學的時候學一下,不想學就不學。這個時候家長一定要引起足夠的重視,多鼓勵孩子,平時可以給孩子分享一些勵志的人物故事等等,要學會從多個方面調動孩子的學習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