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民間,一直流傳著「男孩午時貴,女孩子時福」的說法。
意思是,如果是生男孩,那麼在中午12點左右出生最好,這時候「陽氣」最足,孩子將來可以「大富大貴」。
而如果是生女孩,則在半夜12點左右出生最好,這時候「陰氣」最旺盛,孩子將來更有福氣。
顯而易見,這種說法滿滿的都是迷信味道,根本不足為信。
不過,真要把孩子是白天出生還是晚上出生拿來比較,二者確實有一些區別,而且并非迷信,背后有一定的科學依據支持。
我們都知道,生孩子是個「體力活」,整個產程要持續數小時,乃至于十幾個小時的時間。
漫長而痛苦的過程,是對產婦精力、體力、耐力的多重考驗。
而人類自古以來,都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白天時,準媽媽體力精力各方面都會更好。等到晚上,準媽媽會更容易感到疲倦、犯困,體力沒有那麼充足,生娃時的潛在風險會增加。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白天時人的心情會更放松,夜晚更容易焦慮。
準媽媽在白天分娩,聽見周圍人的討論,還有家人的陪伴,會更加放松和愉悅,緊張程度會大大減少。
到了晚上,醫院變得安靜下來,會更容易放大準媽媽的焦慮情緒,緊張狀態下,可能增加分娩難度。
美國婦產科會(ACOG)曾做過一項調查,研究人員統計了429位女性的分娩情況。
結果發現,深夜分娩的女性,平均時長要比白天分娩的多40分鐘,危險系數提高26%。
因此,如果寶寶白天出生,安全性方面更有保障。
雖然現在分娩的安全性很高,但我們仍不能保證在分娩期間,不會出現任何意外。
白天時,如果產婦遇到突發情況導致身體不適,那麼可以緊急調動醫院其他科室人員協調處理,醫療資源方面更有保障。
但等到晚上,很多醫護人員已經下班回家了,一旦遇到意外情況,會更容易出現人手不足、匆忙的問題,很難及時快速處理。
比如產后大出血,就需要幾個科室的人來救治才可以,晚上生娃,無形中的風險就會大一些。
而且,醫護人員也是凡人,精力、體力都會受各種因素影響。
白天時,醫護人員精力更充沛,狀態會更好。
等到晚上,醫護人員難免會有些勞累,對精力的透支會更嚴重。
也正是因此,很多產科醫生會避免將剖宮產手術安排到晚上,盡量在白天進行,最大程度保證產婦和胎兒的安全。
出于迷信,有些家長對于寶寶出生的年月日,乃至于出生的時間都要講究。
甚至某些家長會不惜聽信一些「偏方」,希望能人為干預胎兒的出生時間,讓寶寶更有「福氣」。
事實上,無論什麼時間分娩,胎兒健康、足月出生,媽媽分娩過程順利、少遭罪,才是最重要的。
干預寶寶的出生時間,不應該為了哪個時辰更有「福氣」,而是應該出于醫學原因考慮,為盡可能保障準媽媽和胎兒健康做出的選擇。
比如早產寶寶(在孕37周前出生)會面臨很多健康風險,像身體器官發育不完善、抵抗能力差、體溫調節困難等等。
所以,醫生會仔細評估早產風險,分析風險因素,及時作出必要的干預,盡量使寶寶出生的時間晚一些,最好能夠足月,或者是靠近足月出生。
再比如與早產相對的「過期產(胎兒在媽媽肚子里待了超過42周)」,也會對胎兒帶來風險,出現宮內窘迫、胎糞吸入綜合征等問題,乃至于危及生命。
一旦胎兒超過預產期尚未出生,醫生就會更緊密地隨訪胎兒健康狀況、母親宮頸條件等等,必要時會采取醫學干預,讓胎兒盡早健康地生下來。
結語:總而言之,我們與其糾結于寶寶是白天出生好還是晚上出生好,不如接受自然規律,等待「瓜熟蒂落」。
只要遵循醫囑,聽從醫生的建議,做出最有利于胎兒和準媽媽安全與健康的選擇,就已經足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