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孩子因為吃飯慢又挨批了,熊娃最近吃飯特別磨嘰,吃頓飯能拖一個小時!熊孩子每次吃飯都不慌不忙地東瞧瞧、西看看。因為這事沒少挨說,但還是屢教不改。
每次看到熊孩子磨磨嘰嘰,都自我開解:親生的,一定要忍住!
但臣妾真的做不到啊!尤其當家里其他人都吃完了,就剩熊孩子在那,這家伙還磨磨蹭蹭時,老母親的火「蹭」一下就冒起來了。
這次一個沒忍住,就朝她吼了一頓。熊娃被嚇得一激靈,然后哇哇大哭。當時我也是氣上頭了,固執地認為熊孩子就是想和家長對著干,于是一怒之下,扭頭就走。邊走還邊放狠話:不想吃,就別吃了!今天沒你飯了,明天也餓著!
明顯看到熊娃眼中的一絲慌亂,她邊哭邊喊,「媽媽,我吃,我吃,你別走」,一邊又跑過來抱著我的大腿不撒手。
但老母親在氣頭上哪里管得了那麼多,于是選擇了無視。但那天,我家孩子好像變成了小尾巴,我走到哪她就跟到哪,嘴里還一直叨叨著「媽媽,抱抱~」
冷靜下來仔細想想后,又有些后悔,也有些心疼孩子。小小年紀不僅要承受叱責,要求抱抱也被一次次無視,這要是成年人,連絕交的心思也該有了吧。但孩子卻絲毫不記仇、也絲毫不在意我因為什麼在吼她,反而只是倔強地要求媽媽抱抱。
內疚驅使下,老母親決定必須要做點什麼,于是去了解了為什麼「娃被吼后不記仇,反而求抱抱」的真相。
首先,被吼后,孩子神經系統會疼
有些孩子被吼后,身體會出現一系列不良反應,比如頭疼、發燒、腹痛等,大部分家長認為這是孩子們逃避責任的說辭,但事實還真不是這樣。
密歇根大學伊森·克羅斯博士,通過實驗檢測得到一個結論:情緒疼痛和身體疼痛,在人的大腦區域中的反應非常相似。換句話說,當孩子感受到「心碎」時,他的神經系統可能會真的體驗到同等級的疼痛。
也就是說,我們在吼罵孩子時,孩子在情緒上遭受的創傷,可能與孩子身體受到傷害的疼痛程度相差無幾。這也就理解了,為什麼長期生活在「刀子嘴,豆腐心」家庭的孩子, 往往與暴力家庭下長大的孩子情緒反應一致。
孩子不舒服時最眷戀的是什麼?必然是媽媽的懷抱!所以,當孩子被吼,情緒受到重創時,他們顧不上身體的變化,只是有個執念,回到那個能令他瞬間感受安全的懷抱。正因此,他們才一遍又一遍地求抱抱。
其次,孩子求抱抱其實是在找安全感
孩子成長中,父母無疑是他們最信任和依賴的人。
心理學家埃里克森「人格發展理論」認為,在孩子出生頭幾年是信任感建立的關鍵期,這個階段他們特別希望得到父母肯定的回應。一旦被吼,他們就會恐嚇。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也在印證著這一點。他認為人的需求層次,從下到上依次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實現需要。越在下面的需求,越容易讓人感到焦慮。
孩子被吼后,由于年紀小無法判斷事情的嚴重程度,所以他們唯一的感受就是恐懼。他們害怕父母不要自己了、再也不愛她了,所以孩子們潛意識就會調整自己去靠近爸媽,求抱抱就是孩子們能想到的最直接的方式。
經常會看到有些家長生氣后,將自己關在屋內,任由孩子在外面拍門就是不開,看似是給孩子們一個教訓,但破壞的卻是孩子的「安全需求」和「尊重需求」。
你聽過「棄貓效應」嗎?它說,被丟棄過一次的貓咪,被別人撿回家后,會變得很乖,甚至會討好,因為它害怕再次被丟棄。
教育孩子也是這樣,雖然被吼后,孩子表面看起來會乖很多。但背后其實是強忍的心酸和被拋棄的恐懼,這樣的孩子長大后很大機率會變成討好型人格。
最后,孩子求抱抱是想獲得安慰
肢體接觸對孩子的安撫作用比語言更有用,尤其對于低幼的孩子,說一百句「媽媽愛你」,可能都抵不上一個溫暖的擁抱。
當孩子被吼后,他們的情緒正處在極大的波動過程中,這時候孩子們就
特別希望和媽媽有個肢體接觸,用來穩定情緒、獲取安慰。
所以,哪怕你吼了孩子,當孩子向你求抱抱時,千萬不要冷漠地拒絕。蹲下來抱抱他,孩子是特別單純的生物,這種肢體接觸對孩子的情緒表達會非常有用。
不得不承認,當媽后有些火真的壓不住,雞飛狗跳的日子不能消除。吼完娃后,怎樣才能讓傷害降到最低呢?這就需要我們做家長的掌握一些育兒小技巧。
首先,孩子求抱抱時不要有顧慮,想抱就抱吧
不少粉絲擔心,剛批評完孩子就抱抱,會不利于立規矩,容易慣壞孩子。但其實孩子在情緒起伏劇烈時,是不會考慮別人說了什麼的,這時候立規矩的效果并不會那麼理想。
真相是,只有我們當家長的尊重、接納和鼓勵了孩子,孩子才更愿意配合我們
,這種良性循環才能促進孩子進步,讓孩子變得更優秀。
其次,抱抱結束,別忘記給孩子道個歉
沒人能時刻保持理智,吼孩子也不是什麼大事,不要一味聽信一些專家的建議,強迫壓制自己的脾氣。吼了就吼了,孩子也沒那麼脆弱,事后我們怎麼做才會決定對孩子的影響。
若孩子確實有錯,你可以這樣跟她說:你知道的,媽媽很愛你,今天確實不該吼你,媽媽向你道歉。但說實話我確實不喜歡你剛剛的行為,我們一起改正好不好?
若孩子沒錯,而是受到了遷怒,那你可以這麼說:今天媽媽不該兇你,是媽媽做得不好,媽媽向你道歉,你能原諒媽媽嗎?
其實母子一場,不就是吵吵鬧鬧、哭哭笑笑嘛。只要我們當父母的不過度緊張和自責,不對孩子毫無底線,相信每個孩子都會有他的成長路徑,你說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