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成長有一定的規律,需要經歷很多個不同的階段,抬頭,翻身,獨坐,爬行,走路,等等,每到一個階段每學會一項技能,都給父母們帶來莫大的欣喜。
俗話說「三翻六坐七滾八爬」,是指剛出生的寶寶,三個月會翻身,六個月會坐,七個月會打滾,八個月會爬行,再往后就是學會站立和行走。
當然,這樣的俗語只能說明寶寶一個大致的成長規律和時間節點,具體還要看寶寶個體的發育和體格情況。但是,即使有個體差異,基本都還是遵循這樣的一個發展順序的。
如果,孩子跳過了其中一個步驟,直接就進入了下一個階段,比如孩子還沒經歷過爬行這個階段,就直接會走了,很多家長可能不以為然,甚至沾沾自喜,認為孩子發育比較超前,是更優越于其他孩子的表現。
朋友文文的孩子出生后在老家和婆婆一起生活,家附近也有很多差不多大的孩子,大家經常帶著孩子在一起玩,經常探討孩子的情況,有時候也不免總是拿自己家的孩子和別人家的孩子做比較,甚至有種攀比心里。
王阿媽說,我家孩子四個月一次就能吃兩個雞蛋了。李大娘說,我孫子早就不用紙尿褲了,現在半歲了,不把不尿,一把都尿,也不尿褲子,超級省事兒。張媽媽說,我家孩子一歲半就會自己吃飯了。
大家經常這樣比較來比較去的,讓本來就沒什麼育兒經驗的文文對自己孩子的表現非常焦慮,怕自己的孩子落后,比不上別人的孩子。
其中有個鄰居的孩子和文文的孩子差不多大,孩子奶奶在孩子不到八個月還不會爬的時候就開始教孩子站立和行走了,現在不到九個月就能走了,直接跨過了爬行階段。
每次在一起玩,說起來自家的孩子,這位奶奶要麼夸贊自己的孫子基因好,體格好,聰明,走的早,不用爬就會走了。要麼就大談自己的育兒方法,一套一套的。
文文的孩子本來就比較瘦,經常被鄰居說她養的不好,孩子吃飯少之類的。文文本來還盼著孩子會爬呢,這看見鄰居家的不用爬就會走了,如果讓孩子再學爬,那不是更落后嗎。文文的婆婆也說,直接讓孩子練習站立和走路吧,要不然咱都比人家落后了。
正好我回老家,見了文文她跟我聊起來這件事,我說千萬別讓孩子先學走路,還是先練習爬行吧,不要和別人比誰先會走路,孩子早晚都會走,但是如果讓孩子錯過爬行階段的鍛煉,你會后悔的。
爬行是寶寶成長階段中一個很重要的大運動,一般來說,孩子根據自身的運動發育規律,不用家長干預,到什麼階段會做什麼的動作都是到時候自然就會的。
孩子六個月會坐的時候,經常坐著玩玩具,給他什麼玩具他就坐著玩什麼玩具,再大一些,孩子就會不滿足于家長給他的了,會想要尋求更遠一些的他感興趣的東西,那他就會從坐姿慢慢的趴下去,想要通過爬行去獲取他想要的東西。
爬行除了滿足寶寶的需要,還對寶寶很多方面的發育成長都能起到鍛煉和促進作用。
第一點,鍛煉寶寶的肌肉,讓寶寶身體更強壯。 爬行看起來簡單,其實很費寶寶的力氣,比走路要費勁多了。生活中大家如果注意一下就知道,一般學會走路的孩子,再想讓他去爬就很難了。
首先孩子爬行的姿勢,需要四肢著地,需要用手和腳支撐整個身體的重量。往前移動的時候,還要調動整個身體的力量和肌肉,來完成這個動作,這些都需要耗費寶寶很多的力氣。
開始不熟練的時候爬的比較慢,熟練了爬的很快的時候,家長稍不注意就能爬出去很遠。孩子這樣運動的多了,食欲也能上來,吃的多再運動的多,這樣爬行一段時間,孩子全身的肌肉都能得到充分的鍛煉,也變得更加強壯。
經過爬行鍛煉的孩子,肌肉好了,控制身體部位的能力就會增強,生活中不管是走路跑步還是做什麼動作,就會顯得有力量有活力,能夠輕松控制身體各部位的活動,體態也會看起來更健康更好看。
第二點,身體協調性更好,平衡能力更強。 寶寶爬行的時候,不僅需要全身用力,還需要身體各部位充分配合,高效協調。左右兩邊如果用力不均衡就會倒向一邊,兩側手腳如果配合不好就很難往前移動。
所以,會爬行的孩子,說明身體協調性和平衡能力比較好,經常爬行的孩子又能反復鍛煉強化這方面的能力。
一個同事家的女兒就是,現在上幼兒園了,每到學校開展體智能課的時候,很多動作她都不能很好的完成。課上會有各種各樣的教具,有需要用到孩子力量的,也有需要用到孩子平衡能力和協調性的。
小朋友們排排隊依次通過的時候,當其他孩子像小猴子一樣輕松應對的時候,她總是在那慢慢悠悠的,要麼完成的很慢,要麼根本完不成需要老師幫助才能完成。
同事說孩子小時候走路也挺早的,不會爬就會走了,只是會走了之后經常容易摔倒。有時候在公園,看見其他孩子沿花壇牙子走,她也想走,但是總掌握不好平衡掉下來。也帶孩子去過舞蹈班,老師教的一些動作,孩子接受很慢,同時學的其他孩子都學會了,她還不會,所以時間長了孩子很有挫敗感,也就不想再學了。
可見,協調性和平衡能力在孩子生活中的很多地方都能夠得到體現,家長不可忽視。
第三點,促進感統發育。 對于感統這個詞大家好像有點熟悉又有點陌生。感統,顧名思義就是感覺統合。
簡單的說,就是指大腦和身體相互感知相互協調。
就是利用我們的感官,比如視覺、聽覺、味覺、觸覺、前庭覺等等,從環境中去感知并獲得各種信息,大腦再對這些信息加工處理并作出相應的反應。這種能力就是感統能力。
感統能力很重要,因為我們一生中每時每刻都在進行著感覺統合。如果這種能力不足,大腦和感官便會協調不好,出現感統失調。
而這種能力主要是在嬰幼兒時期,在身體與環境的互動中,感官不斷的感受大腦不斷的作出反應,從而才能得到更加健全的發展。
爬行能夠促進大腦的發育,寶寶順暢的爬行看起來是身體部位的動作,其實是需要大腦小腦密切配合的,爬行時的每一個動作都能刺激腦神經系統的發育,都能調動大腦的積極性。
如果孩子小時候沒有爬或者爬行時間不足,大腦沒有得到充分鍛煉,就不能與身體感官以及周圍環境精準的協調配合。
第一點,給孩子創造爬行環境。 不要怕臟,怕危險。生活中有一部分家長,對孩子過于保護,怕臟怕亂怕危險,從而限制孩子的天性,不讓這樣不讓那樣,阻礙了孩子正常的發育發展。
孩子從不滿足于坐姿,到扶著地面傾倒打滾,再到試圖爬行去獲取遠處的物體,這是孩子隨著月齡的增加正常發展的一個過程,做家長的應該創造條件讓孩子爬行,給孩子創造一個干凈整潔安全的環境。
甚至如果孩子到爬行月齡了還沒有爬的意識,那家長應該想辦法激發孩子的爬行意識,比如用孩子感興趣的玩具逗引,或者家長在后面扶著孩子的腳部幫孩子助力,讓孩子找到爬行的感覺和快樂。
第二點,要弄清楚孩子不爬的原因。
第一種情況,孩子自身原因。
孩子就是不愿意爬,其他各方面比如抬頭啊,翻身啊坐啊之類的也都正常,平時給孩子定期做體格檢查也無異常,那這種情況家長可以幫助鼓勵孩子去爬。
第二種情況,病理原因。有一部分孩子出生時,腦神經或者肢體功能可能存在一定的損傷,導致孩子不能完成爬的動作,這就需要去專業的醫院給孩子檢查康復了。
第三種情況,家長的原因。就是上面提到的由于家長過多的限制,導致孩子不能自由的練習爬行。
有個寶媽自己帶孩子,由于平時做飯洗衣服打掃衛生等很多家務要做,不能經常抱著孩子,所以經常把幾個月的孩子一個人放在一個封閉的圍欄里,圍欄里放一個爬行墊,清除所有對寶寶構成威脅的物品,一天中的大部分時間寶寶都在圍欄里度過。
寶媽還時常責怪自己不能經常抱著孩子。但其實這樣不一定就對孩子不好,由于孩子有自由發揮的空間,不到八個月就會爬了,爬著爬著自己就會扶著圍欄站起來了,不久也很快會走了,孩子學走路的這個過程寶媽反而比較輕松。
你家的孩子是「先爬再走」的,還是「不爬就走」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