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氣,也不要對孩子發脾氣」:騙了多少父母,毀了多少孩子
2023/01/10

前幾天,我把自己跟兒子成功折騰哭了。

上周四,手頭工作特別多,一心想著豆包能早早睡覺,收拾完家務,然后處理工作。

于是,晚上7點半,我就提醒豆包趕緊洗漱上床,但他拼樂高玩得上勁,一口回絕了我。

想著多陪陪孩子,忍著心里的焦躁,陪他又拼了會兒。

就這麼捱了半小時,豆包終于決定去洗漱了。

結果小家伙一邊洗漱,一邊逗貓,拖拖拉拉,眼看就9點了。

再看著面前散落一地的樂高,水池里泡著沒洗的碗,我終于忍不住,沖他吼了起來:

「你看看現在都幾點了,讓你洗漱就知道玩!你是不是就恨不得媽媽累死。」

大概是嚇了一跳,豆包先是愣了一下,緊接著「哇」地大哭起來。

充滿整個房間的哭聲,電腦里「釘釘」響的提示音,一瞬間讓我覺得自己好沒用。

工作沒處理好,孩子也沒有照顧好,感覺什麼都搞砸了,眼淚止不住就啪嗒啪嗒掉下來……

等晚上處理完工作,看著熟睡的孩子,心里滿是愧疚,躺在床上久久無法平靜。

明明一直在努力控制情緒,怎麼突然就爆發了?

真的不能在孩子面前展現自己的負面情緒嗎?

教育孩子不能發脾氣,是天大的謊言

第二天,跟做心理咨詢的朋友聊起這件事。

朋友直接問了我一句:如果豆包哪天有壞情緒,你是希望他忍著?還是希望他正確地表達釋放情緒?

我脫口而出,當然希望他正確表達,釋放情緒,壞情緒是壓不住的

朋友看著我,就笑了。

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教育孩子一定要控制情緒,就是天大的謊言。

帶過娃的一定會知道,想要控制情緒,不要說90%的家長做不到,100%的家長都做不到!

剛收拾好屋子,轉頭孩子就把玩具扔一地;說好的寫作業,磨磨蹭蹭,十分鐘一個字……

遇上這種時候,沒有幾個父母能忍住不發火。

即使父母能夠強忍怒火,控制情緒,但心里還是有怨怒,就會在無形中制造一種低氣壓的氛圍。

無論是鐵青凝重的神色,還是帶有賭氣成分的話,孩子都能敏銳的察覺到。

有位朋友分享過她小時候的經歷:

我媽有時生我氣,也不吼我,也不罵我,但我能感覺到她很氣。

她一聲不吭,晚上吃完飯,不看電視就直接睡了。

家里突然就冷冰冰的,感覺頭上的燈都暗了很多。我也不敢說話,不敢笑,生怕自己再做錯了什麼。

後來,我媽只要臉上一沉,我心里就會一緊,會想自己又做錯了什麼。

慢慢地,無論是學習,還是工作,我都很小心翼翼看著別人的臉色,生怕自己出錯,活得特別累。

我們總以為,只要對孩子表現的好像「態度溫和」

,就是好的。

但事實上,這種虛假的「溫和情緒」,反而會更容易傷害到孩子。

長久生活在低氣壓的情緒下,孩子會敏感。

甚至把父母隱藏的不悅全歸咎于自己身上,形成自卑的人格,刺痛一生。

會發脾氣的家長,孩子情商會更高

會發脾氣的家長,比克制發脾氣的家長,教育出來的孩子,情商會更高,也更能夠在社會上立足。」

這是在一次婦聯組織的家庭教育講座上,一位教授的觀點。

這位教授,當時孩子講了一個案例。

一位家長,帶著十歲的孩子找他。

家長說,自己秉承科學教育,平時完全不在孩子面前發脾氣。

有脾氣就憋著,但是現在孩子好像情商就很低。

在外面,別人生氣了,他也覺察不到,反而會越玩越開心。

等到二年級,沒有人愿意跟孩子玩,孩子一個朋友也沒有。

教授就問家長:你仔細去想一個問題,你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不發脾氣,但你能保證孩子在進入國中,進入高中,甚至進入社會的時候,別人都不對他發脾氣嗎?

教授直言,這樣的家長犯了一個大錯。

在孩子六歲之前,孩子在家長身邊沒有接受過被兇被發脾氣的場景,他就沒有這樣的體驗,他沒有這樣體驗,就很難去洞察別人的情緒

當父母,合理的發脾氣,才能打開孩子感知情緒的閥門,這對培養孩子的情緒感知能力,至關重要。

另外,孩子處理情緒的方式,直接模仿大人。

如果我們一味壓抑自己的負面情緒,也只會讓孩子學到錯誤的負面情緒應對方式。

每一種感受和情緒,都應該被允許自然的流動。

孩子的情緒如此,父母的情緒亦如此。

如何正確處理自己的負面情緒

親子溝通專家阿黛爾曾指出:

家庭教育最大的挑戰就是,如何適當地表達我們的憤怒,釋放自己,又不傷害到孩子。

結合這幾年養孩子的經驗,以及和朋友的請教討論,想跟大家分享幾點很實用的經驗:

1、情緒來臨時,用「我」來替代「你」,真實表達感受

當我們處在負面情緒中時,最容易脫口而出的就是「你」。

「你怎麼這麼不懂事!!」

「你就知道搞破壞!」

「你再哭......」

當我們怒不可遏時,試試用「我」來開頭,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

「我現在需要工作。」

「我需要休息。」

「我的心情糟透了。」

「你 「傳遞出的是指責,「我」表達的,是感受。

在表達時,詞匯越豐富、越具體越好,這也可以讓孩子對情緒的認知更加深刻。

2、明確要求,給孩子具體的指引

比如,我們正忙于回復工作群里的消息,孩子卻纏著我們陪他玩兒。

可以先告訴孩子:「爸爸/媽媽正忙工作,現在不能陪你玩,你可以自己去玩會兒,或者吃點兒好吃的嗎?」

孩子需要到八九歲,才能真正「設身處地」

為他人著想。

在此之前,我們跟孩子提要求,最好是是用簡明的語句

告訴他正確的做法,比如「停,不許動手」。

3、讓孩子確信我們依然愛他

比起大人發火,孩子更怕的是大人不再愛他。

那天晚上,豆包睡得很不踏實,時不時還閉著眼睛干嚎幾聲。

第二天一早,他睜開眼就問:「媽媽你還生氣嗎?媽媽你還愛我嗎??」

如果生活中,我們沒忍住控制情緒,吼了孩子,甚至說了重話。

事后請一定抱抱孩子,誠懇為自己傷害了他的感受道歉。

「對不起,媽媽/爸爸剛才嚇到你了,是我沒有管理好我的情緒,這不是你的錯」。

愛孩子的話,也不妨多說幾次

我時常在想,一個孩子的成長,到底是需要什麼樣的教育。

為人父母,到底該如何去引導孩子?

這幾年看了很多書,也請教過很多專業的朋友,越發發現:

養孩子這件事情,從來沒有模板。

用最真實的生活養孩子,才是最正確的打開方式。

這8張數學公式打印出來,讓孩子背到脫口而出,做到靈活運用,數學成績差不了
2023/05/06
娘胎里「自帶」的性格,寶寶是內向還是外向,應該如何判斷
2023/05/06
這四種孩子將來最沒出息,容易被社會淘汰,家長有很大責任
2023/05/06
3歲小孩不小心和父母走散了,當她說出爸爸名字時,警察笑翻了
2023/05/06
「我媽三天沒打我了」,小學生0分作文走紅,網友笑翻:這孩子太真實
2023/05/06
寶寶在捷運上「盯著一個人」看了20分鐘,寶媽抬頭一看,直接笑噴
2023/05/06
請了新保姆后,兒子變得「嗜睡」,寶爸查看「監視器記錄」后,直接塞給保姆10萬元
2023/05/06
龍鳳胎哥哥總是「半夜哭醒」,寶媽偷偷安裝「監視器」,隔天查看「畫面」后氣得渾身發抖
2023/05/06
爸爸給女兒取名「冬曦」,自覺溫婉柔美太有文化,寶媽怒了:你連名帶姓讀來聽聽
2023/05/06
日本媽媽對孩子的教育,值得家長們學習,真不是崇洋媚外!
2023/05/03
有兩種「怪癖」的孩子看似不太聰明,實則智商可能超過常人許多倍
2023/05/03
如果發現孩子有六種表現,說明你已經教育的很好了,請繼續保持不要焦慮
2023/05/03
孩子是父母的鏡子!有3種性格的媽媽,要注意了
2023/05/03
如果孩子出現以下4種行為,父母就要注意了,是不是平時給孩子太多沒有原則的愛?
2023/05/03
孩子將來是否好帶,娘胎里就定型,這兩點能看出來
2023/05/03
別讓孩子穿這3種衣服去幼兒園,老師嘴上不說,心里其實很反感
2023/05/03
越沒本事的父母,越喜歡給孩子灌輸這些觀念,害了孩子還不自知
2023/05/03
資深幼師坦言:第一天上幼兒園就不哭的孩子,往往有這樣的父母
2023/05/02
媽媽帶姐弟倆坐區間車睡著了,視線落在媽媽的手上,網友:眼眶濕了
2023/05/02
「為什麼我家娃這麼難帶」!孩子好不好帶,在娘胎里就早已注定
2023/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