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身體健康問題,一直都是家長們比較關心的問題,畢竟孩子只有身體健康了,才算有了成長的基礎條件。
于是,很多家長都不希望孩子生病,覺得孩子一直不生病才是一件好事。但是,小時候不生病真的對孩子好嗎?
還在老家的時候,村兒里有個調皮的孩子小蹦,平時非常「野」,玩起來沒有顧忌,所以也經常會因為著涼、衛生等問題而生病,不過小蹦的家長可不知道孩子是因為啥生的病。
所以小蹦的家長就非常的擔心和著急,畢竟人家的孩子都是一年生不了幾次病,但是小蹦卻經常性的生病,這讓小蹦的家長懷疑孩子是不是得了什麼「不好的病」。
不過,小蹦雖說小時候生病的次數比較多,但是長大之后,身體卻非常的健康,不僅大病沒有,小病也不常見,村兒里人都說,這是小時候「把病生完了」,長大就不生病了。
反觀村長家的二小子,小時候身體不生病,但是長大之后身體卻不是很好,不僅體虛,還經常生病,有時候一個感冒都能拖好久不好。
小蹦的情況,其實就是典型的「小病不斷,大病不犯」,那麼,究竟是因為什麼呢?
●少時經常生病,長大抵抗力更強
孩子小時候經常生一些小病,其實是一種「鍛煉免疫力」的行為。這就類似于我們接種疫苗。疫苗的工作原理,大多都是通過向人體注入失去活性的病毒蛋白殼等物質,這些物質沒有危險性,但是卻可以激發人體的免疫力產生抗體,從而人體在以后遇到這種致病體之后,就能夠快速的產生抗體將其消滅。
而孩子小時候生病時,體內的免疫系統就會開始會產生對應的抗體,經常生病的話,孩子的免疫系統就會因為頻繁的刺激而變得比較強大,能夠「熟練應對」多種致病體。
當孩子再次面臨這些致病體的時候,孩子的身體就會更全面而快速地產生抗體。這種現象就表現為「少時生病多,長大生病少」。
●少時經常生病,長大經驗更足
孩子的成長過程,其實就是一種積累經驗的過程。而孩子小時候如果經常生病的話,就會對某些治病場景、行為等,產生一定的了解,從而在長大之后會自然地避開這些場景和行為,減少接觸致病體的頻率,從而避免自身生病。
這就好比我們走路的時候,看到一塊石頭,于是踢了一腳,結果石頭太重,我們沒有將石頭踢走,反而把腳踢傷了。
有了這個經驗之后,我們再次在路上遇到石頭的時候,就知道它是不能踢的。也就是說,孩子小時候經常在某些場景下生病的話,就會獲得很多的經驗,知道哪些場景是會導致生病的,從而主動或被動的去避免這些場景。
●少時經常生病,長大習慣更好
孩子的習慣都是逐漸養成的,其實在孩子小時候,是非觀以及辨別能力比較弱的時候,是根本不知道自己所形成的習慣到底是好還是壞。
而當某些習慣經常導致自己身體不舒服的時候,孩子就知道這種習慣是不對的,從而發自內心地去改正它。
比如孩子小時候衛生習慣很差勁,不知道飯前便后要洗手,結果經常使用臟手吃東西,而每次這麼做孩子都會生病。
之后,孩子就明白,這種不好的衛生習慣會讓自己非常不舒服,于是就會更改自己的習慣,養成飯前便后洗手的習慣,從而降低生病幾率。
雖然說孩子小時候生病是在鍛煉孩子的抵抗力,讓孩子的抵抗力更上一個台階,但是家長一定要認清孩子并不是生病越多越好。
很多經常生病的孩子,并不是因為體質問題,更多是因為家長在喂養不當,不注意衛生等導致孩子經常小病不斷的。
1)為孩子的飲食把關
在喂養上很多家長都不太重視,認為孩子只要吃飽了就行,有些老人甚至采取「填鴨式」喂飯,盡可能讓孩子吃得飽飽的,但其實這種做法是錯誤的。
俗話說「要想小兒安,三分饑與寒」,意思就是想讓孩子少生病,就不能吃得太飽,穿得太暖。
我們都知道孩子正在長身體,需要豐富的營養,而且胃容量有限,所以,每一口吃進去的食物都必須是有營養的。
因此,在飲食上,家長一定要盡可能地給孩子提供豐富多樣化的食物,保證孩子的營養攝入。
2)養成好的睡眠習慣
相信很多家長都聽過「睡得好身體好」,這句話,養成睡眠好習慣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孩子提升免疫力。
所以,從小家長要讓孩子養成睡眠的好習慣,晚上10點前就要讓孩子進入睡眠狀態。另外,睡前別讓孩子玩得太興奮,這樣有助于提高睡眠質量。
3)帶孩子去戶外運動
運動能夠強健體魄,幫助孩子長高個,而且多帶孩子到互動運動還能讓孩子呼吸到新鮮的空氣,同時還能增加孩子與其他小朋友接觸的機會,幫助孩子提升社交能力。
《我國學齡前兒童3-6運動指南》提到,孩子每天需要進行3小時以上的活動時間,戶外運動不少于2小時。所以,家長一定要多帶孩子到戶外活動。
總體來講,家長們不需要刻意地擔心孩子小時候生病與否,只要孩子的病不是免疫系統疾病,不是惡性疾病,能夠得到科學的治療,那麼孩子一般都不會有什麼大問題的。
當然,如果能夠在小時候提前去幫助孩子養成好的習慣、鍛煉孩子的身體素質、增強孩子的免疫力,讓孩子少生病,也是很好的選擇,你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