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1歲多還總纏著媽媽,不會自己玩?國外媽媽的做法讓孩子獨立
相信有很多人都有一個疑問,為什麼寶寶都1歲多了,還總纏著媽媽,非常粘人呢?
孩子這樣,對媽媽來說也會是一種困擾,做什麼事情都不能專心,耳朵里也總是充斥著孩子不斷重復的話:「媽媽,你陪我玩」。
他貪心的想要你無時不刻的關注,一發現你注意力不在他身上,就會非常傷心。這種時候,你會不會感嘆:要是孩子能自己玩會兒就好了!
1、情感發展的需要
寶寶越長大越聰明,除了需要滿足吃喝拉撒的需求,他們還需要感受被關注,被愛,需要和媽媽建立情感連接,尤其是那種神經纖細敏感的孩子,情感上需求就特別的高,一旦發現媽媽注意力不在他身上,情感連接中斷,他就會有被拋棄的感覺,懷疑媽媽是不是不愛自己了……從進化角度來看,可以說求生欲非常強烈了。
2、專注力不夠
對于1歲的小寶寶來說,5分鐘應該就是寶寶的極限了,他無法長時間的專注于一件事,一會玩玩這個,一會玩玩那個,長時間過后就會覺得無聊,不自覺的就想找媽媽。
3、玩耍能力有限
按按鈕的玩具對一歲以上的寶寶來說已經太簡單,吸引他們不了太久,稍微復雜玩具就算他很喜歡玩,但是因為他們動作還不夠靈活的原因,經常是沒玩幾下就會惹出點麻煩,譬如搭的積木經常倒,塞孔積木塞不進去,小球扔到自己夠不到的地方,牽繩玩具總是卡住等等,最后搞得自己玩不下去,不得不尖叫著讓大人來幫忙。
國外很多媽媽,還有幼兒園老師都會設計一些「安靜游戲」,可以有效的讓寶寶獨立。
1、提升孩子的專注力
寶寶不能自己獨立的玩,專注力是罪魁禍首,安靜游戲讓孩子能夠有機會獨自玩耍,避免被打擾。經常玩這類游戲,孩子的專注力會慢慢提升。尤其是現在,很多孩子都花大量的時間看電視、玩手機,注意力被嚴重破壞。孩子們非常需要有趣的安靜游戲來平衡他們的生活,安放他們的注意力。
2、讓孩子感受安靜,找回平靜
玩安靜游戲的時候,孩子可以專注地投入其中,也可以靜靜坐著發呆,去感受安靜和平靜。這對孩子調節情緒、提升自控力都是很有幫助的。玩安靜游戲的時候,孩子可以專注地投入其中,也可以靜靜坐著發呆,去感受安靜和平靜。
這對孩子調節情緒、提升自控力都是很有幫助的。
1歲:扔小球游戲
準備一個寶特瓶子,再準備一些小球,讓孩子一個一個的把小球扔進瓶子,然后再倒出來,這樣重復。
2-3歲:清理游戲
準備一個打蛋器,再打蛋器的鋼絲里面犯一些小東西,然后讓孩子把他們一個一個的拿出來,把打蛋器「清理」干凈。
3-6歲:樂高拼圖
用樂高隨意搭出一個圖形,用黑筆把輪廓描在紙上,然后把樂高拿走。
孩子需要根據輪廓,用樂高把圖形填滿。
陪伴孩子,最重要的就是這種及時的指導與回應,有互動的親子游戲才叫做「陪伴」。同時,也可以多讓孩子體驗混齡游戲,和其他的哥哥姐姐一起玩,孩子在模仿學習的同時還增進了同伴關系。
此外,也可以多玩一些創造性的玩具,一般的電子玩具玩法固定,可探索的點比較少。可以多準備一些玩法不固定的玩具,甚至還可以采取自然教育,玩一玩生活中的物品,例如嘗試剝一剝花生。
在孩子安靜玩耍的時候,你可以暫時走開去忙自己的事。千萬不要打擾孩子。等他結束游戲后,一定要給他積極的反饋,表揚一下他的專心,認可一下他的作品。這樣他就會更喜歡玩安靜游戲了。
其實黏人并不是孩子不懂事,只是他無法表達對你的愛和依戀,只能用純物理緊迫盯人的方式,當寶寶長大一些,懂得說甜言蜜語,懂得撒嬌,懂得賣萌求關注的時候,就沒有那麼形式上的黏人了,那個時候他的理解力強了,你也可以用語言來安撫他,不必整天讓寶寶扒在身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