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孩子6歲前家長要管好這5件事,否則后面再想管就難了。東東上幼兒園時是個搗蛋鬼,到了小學卻變成乖寶寶,大家都奇怪:媽媽是怎麼教育的?
媽媽說,一開始她也束手無策,東東在家被寵壞了,啥事都得聽他的,在幼兒園有點不順心就動手打人,老師講課他在下面溜達,從來不坐在座位上。
后來,我家孩子轉幼兒園了,就一直沒見到,沒想到兩個孩子恰好上同一所小學,還是隔壁班。孩子回家說,東東不搗蛋了,我趕緊找東東媽媽問了問情況,原來她是用了李玫瑾教授的高招,現在真是省心不少。
李教授分享的「孩子3-6歲家長要做的5件事」,抓住了培養孩子的關鍵期,分享給大家。
1、克制任性
當孩子第一次提出不合理要求的時候,一定要做好克制任性的教育。
帶孩子離開現場,回家可以溫柔地看著他哭,但大人要堅持原則不妥協。有這麼一次,孩子就知道,哭鬧是行不通的。
2、防止壓抑
哭鬧不行,那孩子有需求怎麼辦呢?我們可以鼓勵孩子與我們用語言溝通。這樣不但可以紓解孩子的情緒,預防壓抑,而且還能鍛煉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
家長可以遵循三比一的原則,孩子溝通三次,滿足他一次,讓孩子看到希望,愿意與父母多多交談。
3、學會控制
很多孩子入學之后管不住自己,上課說話,下課打架,這就是幼兒園時期家長沒有控制教育的結果。
媽媽可以利用孩子愛吃的零食,這樣說:今天的奶棒給你,但如果你沒吃,媽媽明天這個時間會額外贈送你一個,如果你吃了,那明天就沒有了。為了得到更多的奶棒,孩子會努力地忍住。
東東媽媽就是用了這個方法,讓東東學會了控制自己,上課不再違反紀律了。其實「自我控制」的感覺還是挺不錯的,能提升孩子的自信心。
4、防止自私
孩子3歲之后,一定要讓他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幫助擺放碗筷、洗衣服、擦桌子。孩子做的家務越多,心里才能越有別人,肩上才能越有責任感。
5、經歷挫折
很多孩子在幼兒園遇到點事就哭,要不就動手打人或不服管教,家長對此束手無策。其實孩子在幼兒園會遇到同學矛盾、師生關系、生活困難等許多困難,如果處理得好,他們今后的抗挫折能力就會大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