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商低的媽媽,才會一直跟孩子「講道理」,而情商高的媽媽都懂這4點!
2022/12/31

表姐向我吐苦水,說已經和女兒冷戰兩天了。

就因為前兩天看了女兒的手機,發現一條男生表白的短信。

她去問女兒,跟女兒講關于早戀的弊端。沒想到女兒不僅生氣地說表姐偷看她隱私,還在臥室門外掛了一塊「閑人免進」的牌子。

直到現在,母女倆還冷戰著。

表姐想不通,曾經乖巧的小女孩現在怎麼就這麼難溝通了。明明是為她好的道理,她怎麼就聽不進去。

其實,是因為女兒不知不覺已進入了青春叛逆期,這樣的場景,每天也在很多家庭上演。

孩子成長過程一般會面臨三個叛逆期,兩歲左右的寶寶叛逆期,七歲左右的兒童叛逆期,而12歲之后的青春叛逆期無疑最令人頭疼。

心理學研究,這個時期的孩子一般都有這幾種表現:

1、不喜歡按照別人說的去做,常常覺得自己很有主見;

2、被再三叮囑同一件事會感到不耐煩;

3、面對成人的批評和建議常常會反感和憤怒;

我們覺得正確無比的道理,在他們聽來刺耳又可笑。而且一聽到大人講道理,就恨不得捂住耳朵,馬上逃跑。

《愛彌兒》一書里說到,世上最無用的教育,就是講道理。

對青春期的孩子來說,猶是如此。

父母越「講道理」,孩子越叛逆

前段時間,石家莊一名14歲男孩留下遺書離家出走。

僅僅因為考試失利和父親發生爭吵一時想不開。

遺書中滿滿地厭世情緒,他說自己是「累贅」,希望來世「做新父母的好孩子,新老師和新同學的好學生,以此來彌補前世的不足」。

究竟父親說了什麼,讓一個年僅14歲的孩子這樣悲觀地否定自己,想要離開這個世界。

慶幸的是,孩子漫無目的步行8個小時之后被一個好心人救助,并把他送到了派出所,安然回家。

男孩的父親事后提起來仍是止不住后怕,更自責為什麼沒有和孩子好好溝通。

但不是每個人都這麼幸運。就在一個月前,一名四川的14歲男生同樣因為和家人吵架后離家出走,4天后遺體在城中河中被發現,家人痛不欲生。

一個孩子的離去就足以毀掉一個家庭,但再多的悲慟和后悔也無法換回一個鮮活的生命。

如果當初,多些關心和理解,少點指責和說教,是不是悲劇就不會發生了?

有人問,和青春叛逆期的孩子溝通有多難?

十幾歲的孩子常常讓人困惑,他們集敏感、熱情、浮躁、喜怒無常于一身,也不再是那個被父母吼一聲,打一下就乖乖聽話的小朋友。

父母,也無法再用權威和命令讓他們接受那些所謂的道理。

在獨立意識加倍增強的青春期,孩子迫切地想表現自己的能力和想法,父母的道理和建議在他們眼中就是居高臨下的強迫,和不勝其煩的嘮叨。

教育家杜威認為,教育并不是一件「告訴」與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個主動的和建設性的過程。

被迫接受的道理,在孩子看來,只是一種束縛和要求。被迫多一分,叛逆就多一分。

聰明的父母,常常「不講道理」

曾被評為「最具影響力的家庭教育作家」劉稱蓮,在《陪孩子走過小學六年》里寫過一對父子。

爸爸偶然間發現了兒子滿滿一褲兜,都是女生寫給他傳情達意的小紙條。

他什麼也沒說,只是把褲子原封不動放回原處,當作什麼都不知道。

他約兒子打他最喜歡的羽毛球,在打完球大家放松的時刻,父子倆像平常一樣聊起天。

他告訴兒子,自己年輕時曾經喜歡一個女孩,但那時的他覺得自己一無所有,也一無所成,不能給女孩任何承諾,于是把這份感情埋在心底。

直到考上一所好大學,對未來也有了規劃,有信心給女孩幸福的生活,才開始談戀愛,并攜手走進婚姻。

他問兒子:「你覺得我和媽媽幸福嗎?」

兒子直點頭。

第二天,那些小紙條就消失了。

自始至終,關于兒子褲兜的小秘密,他只字未提,卻輕松化解了一場風波。

心理學上有一種效應,叫」禁果效應「,也叫「亞當與夏娃效應」,越是禁止的東西,人們越要得到手。這與人們的好奇心與逆反心理有關。

圣經故事中的「禁果」是指因被禁而更想得到的東西,對有逆反心理的孩子來說,也是如此,大人越是阻止,他越是想嘗試。

這位聰明的爸爸,沒有斬釘截鐵地告訴兒子他「不可以」

,沒有冗長的大道理,卻用潤物無聲的方式,既保護了兒子的自尊心,也讓他明白了愛情不止有喜歡,還有責任。

就像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的:「任何一種教育現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受到教育者的意圖,他的教育效果就越大。」

接納和尊重,勝過一千次說教

電視劇《以家人之名》中,李尖尖有一個給予她足夠尊重,足夠包容的爸爸。

學習成績差,爸爸從來不會耳提面命,敦促她好好讀書,還安慰她,沒關系,盡力就好了;

老師批評尖尖不務正業,心思都用在畫畫上,爸爸卻從來不反對她堅持自己的愛好;

對尖尖的朋友永遠笑盈盈的,熱情親切,從來不會區別對待,告訴她應該交什麼樣的朋友。

在單親家庭長大的尖尖,樂觀,自信,善良,像一個小太陽,溫暖了身邊每個人。

做著自己喜歡的事情,活成了所有孩子羨慕的樣子。

劇中另一位女孩明月的媽媽剛好相反,無論什麼事情都有自己的道理,習慣用自己的標準來要求女兒,告訴她學習是最重要的,要求她考第一,對明月的朋友也百般挑剔,連明月穿衣服也不能隨心選擇喜歡的顏色。

習慣了媽媽的訓導和掌控,明月的性格也十分擰巴,表面十足的乖乖女,內心糾結又叛逆。

明月在長期隱忍下終于爆發,反抗方式決斷又極端。她大學聯考故意少填了一張答題卡,只為了讓自己達不到政法大學的分數線,就可以順著自己的內心選擇喜歡的專業。

母女也因此爆發了從未有過的爭吵,關系跌至冰點。

美國心理醫生斯科特•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一書中寫道:

「真正愛孩子的父母都明白,愛孩子,就要尊重孩子,尊重他們的意愿和感受,尊重他們有做決定的權利。」

被充分接納和尊重的孩子,更能感受到被在乎,被重視,更有安全感。也更容易在捍衛自己認知的過程中,形成獨立健全的人格。

勸孩子怎麼做,不如自己先做到

楊絳先生說,要讓孩子在不知不覺中受教育,讓他們潛移默化,榜樣的作用很重要,言傳不如身教。

還說,自己就是受父母的影響,由淘氣轉向好學的。

看到父親出口成章,文采斐然,她佩服又好奇,像父親請教秘訣,父親說:「哪有什麼秘訣?多讀書,讀好書罷了。」

母親操勞一家大小衣食住行,日日忙碌,但只要一有空,就會讀各種書籍。

她也學了父母的樣,找父親的藏書來看,從此沉迷讀書,不能自拔。

董卿說過,你想讓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你只要自己成為什麼樣的人就可以了。

不管好的,壞的,孩子就像一面鏡子,照出了父母原本的樣子。

央視曾花十年時間打造了一部紀錄片《鏡子》,里面有一個14歲的男孩澤清,出生在書香門第,外公外婆是大學教授,父母也有體面的工作。

你很難想象,有著良好家庭背景的澤清,不僅沉迷網絡,而且性格粗暴,對自己的母親動則謾罵毆打。

經過交流才得知,原來平常父母之間發生矛盾時,也是采取暴力來解決。面對母親刻薄惡毒的話語,父親直接對母親進行毆打。

久而久之,澤清也學會了父親的樣子對母親施暴。

在采訪中,他說到,我是一面鏡子,我要把父母喚醒。

這件連父母還沒意識到事情,他卻明明白白。

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令而不行。

每天大呼小叫的父母,一定養不出溫言軟語的孩子;每天打麻將,玩游戲的父母,又怎麼要求孩子自覺學習,認真讀書?

我們對孩子身體力行,教育才能水到渠成。

盧梭說:「什麼是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教育是無所作為的教育,孩子看不到教育的發生,卻實實在在地影響著他們的心靈,幫助他們發揮了潛能,這才是天底下最好的教育。」

為人父母,總希望把自己所知所想毫無保留,教給孩子。自己走過的彎路,不想讓他再走一次,自己的成功經驗,恨不得他能一次復制。

但每個孩子,都是在一次次犯錯中改正,一次次跌倒中爬起,變得獨立而強大,擁有了獲得幸福的能力,和自己掌控人生的底氣,在我們愛的追隨下,自信無畏,乘風破浪!

與其每天左右為難,管少了怕放縱,說了怕他煩,不如俯下身來,聽聽他們內心的聲音,給予理解和接納,尊重和支持。

這8張數學公式打印出來,讓孩子背到脫口而出,做到靈活運用,數學成績差不了
2023/05/06
娘胎里「自帶」的性格,寶寶是內向還是外向,應該如何判斷
2023/05/06
這四種孩子將來最沒出息,容易被社會淘汰,家長有很大責任
2023/05/06
3歲小孩不小心和父母走散了,當她說出爸爸名字時,警察笑翻了
2023/05/06
「我媽三天沒打我了」,小學生0分作文走紅,網友笑翻:這孩子太真實
2023/05/06
寶寶在捷運上「盯著一個人」看了20分鐘,寶媽抬頭一看,直接笑噴
2023/05/06
請了新保姆后,兒子變得「嗜睡」,寶爸查看「監視器記錄」后,直接塞給保姆10萬元
2023/05/06
龍鳳胎哥哥總是「半夜哭醒」,寶媽偷偷安裝「監視器」,隔天查看「畫面」后氣得渾身發抖
2023/05/06
爸爸給女兒取名「冬曦」,自覺溫婉柔美太有文化,寶媽怒了:你連名帶姓讀來聽聽
2023/05/06
日本媽媽對孩子的教育,值得家長們學習,真不是崇洋媚外!
2023/05/03
有兩種「怪癖」的孩子看似不太聰明,實則智商可能超過常人許多倍
2023/05/03
如果發現孩子有六種表現,說明你已經教育的很好了,請繼續保持不要焦慮
2023/05/03
孩子是父母的鏡子!有3種性格的媽媽,要注意了
2023/05/03
如果孩子出現以下4種行為,父母就要注意了,是不是平時給孩子太多沒有原則的愛?
2023/05/03
孩子將來是否好帶,娘胎里就定型,這兩點能看出來
2023/05/03
別讓孩子穿這3種衣服去幼兒園,老師嘴上不說,心里其實很反感
2023/05/03
越沒本事的父母,越喜歡給孩子灌輸這些觀念,害了孩子還不自知
2023/05/03
資深幼師坦言:第一天上幼兒園就不哭的孩子,往往有這樣的父母
2023/05/02
媽媽帶姐弟倆坐區間車睡著了,視線落在媽媽的手上,網友:眼眶濕了
2023/05/02
「為什麼我家娃這麼難帶」!孩子好不好帶,在娘胎里就早已注定
2023/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