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寶寶的這9個壞習慣,你這是在于寶寶的高智商為敵!
2022/08/16

當媽的第一年,總以為孩子再大點就好帶了。然而,終于迎來孩子成長的第二年時,你卻發現苦日子才剛剛開始!

這時的孩子,雖然體格上還是一個小不點,但渾身上下卻有無窮的力量來「折騰」親媽:用手抓飯、扔東西、搶東西……真有幾分「野蠻人」的樣子!

讓你不得不感歎,孩子生來就是坑娘的,說好的坑爹呢??

實際上,這些怎麼都制止不了的「壞習慣」,並不像我們所想的那樣壞,而是成長的自然表現,過分管束反而不妙。

01、愛扔東西,不要管!

孩子正在探索物體的空間關係

孩子總是喜歡亂扔東西,玩具、遙控器、鬧鐘……拿在手上不到幾分鐘就開始各種砸、摔、扔,家裡到處亂七八糟。這才幫他撿回來呢,「嗖」的一下又扔出去了。

你氣得想罵人,他卻一臉無辜地對著你笑。

這種行為看似有一定的「破壞力」,但是不能管。

真相:

對孩子來說,扔東西是個新鮮活兒。他們會入迷地看著這些東西的運動軌跡,如果這些東西會因為「扔」這個動作而破碎、發出聲音,或者滾向更遠的地方,孩子就會更加好奇,通過反復扔東西的動作,來思考到底為什麼會這樣。

如果爸爸媽媽一次又一次幫忙彎腰撿起,孩子更會覺得這件事非常有意思。此外,孩子還會通過拋撒、移動物體,來感知他和物體空間之間的關係。

媽媽應該怎麼做?

把易碎、危險的東西收起來,可以準備一個紙箱子、布團或小皮球等一些不易損壞的玩具,和孩子比賽,往箱子中投擲,看誰投得更準。這種需求得到滿足後,孩子自然會慢慢戒掉「扔東西」的習慣。

02、愛撕紙,不要管!

管太多就是阻止孩子變聰明

還有不少孩子喜歡撕紙,這種「一用力就能把東西弄碎」的遊戲實在太好玩了!

然而滿屋子都是碎紙屑,苦逼的是媽媽!跟在孩子屁股後面收拾,你絕對會被氣瘋!

可是,為什麼這個「壞習慣」也不能管呢?

真相:

撕紙能鍛煉孩子手部的精細動作。孩子還會驚訝地發現,只要他的兩隻手往不同的方向用力,紙張就能被撕開,實在太神奇了。

此外心理學家認為,手是孩子的第二個大腦,他的手在運動時,大腦同時也在思考。如果媽媽總是阻止孩子的這種行為,實際上就是阻止了孩子的思考。

媽媽應該怎麼做?

給孩子一些可以撕的紙,如幾張乾淨的手帕紙、粗糙度不一樣的紙張,滿足孩子撕紙的欲望。也可以引導孩子發揮想象力,撕出不同形狀。

注意避免給報紙之類的含有油墨印刷的紙張,因為這類紙張通常含有不少的鉛,對健康不利。另外邊緣太鋒利的紙不能給孩子玩,同時注意看好孩子,以免發生誤吞。

03、喜歡光腳,不要管!

其中的好處你真的想不到

很多媽媽發現,孩子總是不願意好好穿鞋穿襪,不管你怎麼提醒,他都喜歡光著腳丫子,顛來顛去。而一些還不能自己脫襪子的小寶寶,即便只能躺在床上,也要努力把襪子蹬掉了才甘休,這是為什麼呢?

不是說「寒從腳起」嗎?為什麼說孩子喜歡光腳不應該管?

真相:

已有科學研究證明,孩子光腳走路,可以促進刺激足底的神經末梢感受器,還能讓孩子很好地感知地面的狀況,根據地面狀態調整步伐,走路姿勢也更端正。

就連設計師們都認為,0-10歲的孩子足弓還沒有形成,走路時最好光腳,穿鞋只是為了孩子保暖和避免腳受害。

媽媽應該怎麼做?

天氣比較熱的時候,可以讓孩子在家裡光腳走路。當然前提是家裡地板要打掃乾淨,戳腳、硌腳的尖銳物品也要清理掉,必要時可以給孩子穿上薄薄的防滑襪。

04、用手抓飯,不要管!

孩子只是在學怎麼吃飯

孩子吃飯是很多媽媽的噩夢,看著孩子拿著一根油膩膩的青菜在啃,小手又油膩又髒,米飯撒得一地都是,當媽的看到整個人都不好了!

但是,專家建議這個「壞習慣」也不要管!

真相

1-3歲是孩子學習獨立吃飯「關鍵期」,當孩子自己用手往嘴裡送吃的,你看到應該高興才對。鼓勵孩子自己吃,不僅能增加孩子自主吃飯的興趣,還能鍛煉孩子手眼協調能力和小手的抓握能力,同時還能增加孩子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至于到處都被弄得很髒,我們要明白這是很正常的事,千萬不要覺得他是故意折騰你。

媽媽應該怎麼做?

給孩子準備獨立餐椅,多給他幾個勺子和碗,食物也可以少盛一些,系上圍兜,讓他放飛自我隨意吃。總之,收拾是一定的,但準備好這些,你的收拾范圍也縮小了。

05、不愛分享,不要管!

請保護好孩子的物權意識

或許你還會煩惱這個問題,孩子越來越喜歡說「我的」,東西不讓人碰,玩具也拒絕分享,像個小哨兵似的保衛著屬于自己的東西,甚至會為了保護自己的玩具,出手打人、搶奪……孩子怎麼會這麼自私呢?

不是說「分享是一種美德」嗎?難道這也不該管?

真相:

其實,別誤會你家娃了。他真不是「自私」,只是「自我」在成長。一歲前,寶寶會把自己和媽媽視為同一個個體,當他漸漸感到「我」的存在,就會通過佔有屬于自己的東西來區分自己和他人。

強迫孩子分享,只會破壞孩子正在形成的「物權意識」,以後他可能很容易就把自己的東西讓給別人,或者常常會通過「搶奪」的方式去拿別人的東西。

媽媽應該怎麼做?

不要譴責孩子的行為,也不要強迫他們分享,多滿足他的願望,能幫助他建構自我。

一般來說,孩子在3歲後會慢慢懂得分享的這個概念。此時,我們可以多和孩子灌輸分享的意義,讓孩子明白分享不等于失去,分享出去的玩具都是還能要回來的。

06、愛玩水,不要管!

孩子從中得到的樂趣太多了

隨著孩子長大,你會發現他無水不歡,喜歡背著你偷偷打開水龍頭,洗澡時不停地用雙手撲通戲水,喝水時搖晃著水杯……

絕大多數媽媽覺得,應該制止孩子玩水,不然孩子因此感冒著涼了怎麼辦?

真相:

水在孩子的眼裡,是自然界最神奇的東西:可以流動,用手去抓它,它卻悄悄地從指縫中溜走了;還能讓玩具漂浮在上面,也可以讓沉甸甸的東西沉在水底……

孩子在玩水的過程中,還能感知不同的溫度、不同物質的形態。聽覺、觸覺、視覺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刺激。水有無窮無盡的玩法,遠比那些只會發出一種聲音、或者一按就跳一下的玩具有趣多了。

媽媽應該怎麼做?

如果擔心孩子著涼或是他把房子弄濕,那就主動給孩子安排玩水遊戲,如出門打水槍、澡盆遊戲等,讓孩子在你的可控制范圍內玩水,降低他的破壞力!

記住玩完水後及時給孩子擦乾身子和頭髮,換上乾淨的衣服就OK了。

07、亂塗亂畫,不要管!

你該慶倖孩子有這個興趣

媽媽還會發現,只要孩子手中有一支筆,他就會信手塗鴉,管它是牆上、地上、還是桌布上,一概不理,只顧盡情揮灑手中的筆。而媽媽看到滿屋子的「外星文」後又要犯難了,難道任由著孩子亂塗亂畫?

真相:

孩子愛塗鴉,說明他想象力豐富,動手能力強。千萬別以為孩子不過是亂畫一通,其實一個三角形、一個圈圈,或許就是他們眼中的小鳥、小汽車、小城堡,甚至是爸爸媽媽,只是這些想象你可能根本無法理解。

如果粗暴地阻止孩子的這種行為,會讓孩子漸漸不願畫畫,還有的孩子會故意和父母做對,在牆上留下自己的「大作」,引起父母的暴怒。

媽媽應該怎麼做?

不要阻止,但可以告訴孩子「你在紙上或畫板上畫,媽媽會更開心」;還可以把畫筆換成可以水洗或者容易抹掉的顏料,在孩子「創作」後及時清洗乾淨;或者,乾脆在家裡的牆面上貼上一塊足夠大的黑板貼紙(一種很像黑板的牆紙),滿足孩子的畫畫需求。

實在無法阻止,那就放寬心讓孩子畫吧!哪個有小孩的人家沒有幾面髒兮兮的牆壁呢?

等孩子再長大點了,再給孩子規定可畫的范圍,漸漸戒掉在牆上作畫的習慣。

08、戀物,不要管!

安撫物是孩子最貼心的好朋友

有些媽媽還會發現自家寶寶有「戀物傾向」,這個物體可能是一個毛絨玩具、小被子、小毛巾,甚至一件衣服。特別是孩子睡覺前,這些小東西就顯得特別重要,沒有就會哭得渾天暗地,怎麼哄都不管用!

這算是「怪現象」嗎?要不要管?

真相:

寶寶對物品依戀的傾向,並非「戀物癖」,是安全感的補充,而非興奮感,因此並不等同于「戀物癖」。刻意讓孩子和自己的安撫物分離,會給孩子帶來非常多的焦慮和不安,比如晚上會睡得不好,甚至會變得特別愛哭、愛發脾氣等。

媽媽應該怎麼做?

尊重孩子對安撫物的依賴,同時要多給孩子高質量的陪伴。安撫物的存在,歸根究底代表的是父母的關愛及安全感。

此外,父母平時可以多留心,發現孩子感興趣的東西,然後用它們來替代依安撫物,慢慢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孩子就不會對一件物品過于依戀了。

09、亂拆東西,不要管!

孩子多點創造力是好事

兩歲左右,孩子還會發展出一種「新技能」,那就是喜歡把自己的玩具、家裡的遙控器等物品拆開,看看裡面到底有什麼。

悲劇的是,孩子只負責拆,不負責裝,看到滿地的小碎零件,哪個當媽的還能淡定?

真相:

愛拆東西的孩子,通常好奇心很強、行動力也很強,此外這類孩子一般做事也比較有耐心,注意力也更集中,而且因為拼裝玩具需要腦、手、眼配合,孩子的動手能力和協調能力也能大大地提高。

媽媽應該怎麼做?

可以給孩子提供一些可以拼裝、拆卸的玩具,如可拼裝小汽車、積木、插塑等,滿足他們的「破壞欲」。

如果孩子拆了某件玩具,還可以引導孩子一起組裝,和孩子分工合作。這對他的觀察力、認知能力以及探索興趣等都非常有益。

這8張數學公式打印出來,讓孩子背到脫口而出,做到靈活運用,數學成績差不了
2023/05/06
娘胎里「自帶」的性格,寶寶是內向還是外向,應該如何判斷
2023/05/06
這四種孩子將來最沒出息,容易被社會淘汰,家長有很大責任
2023/05/06
3歲小孩不小心和父母走散了,當她說出爸爸名字時,警察笑翻了
2023/05/06
「我媽三天沒打我了」,小學生0分作文走紅,網友笑翻:這孩子太真實
2023/05/06
寶寶在捷運上「盯著一個人」看了20分鐘,寶媽抬頭一看,直接笑噴
2023/05/06
請了新保姆后,兒子變得「嗜睡」,寶爸查看「監視器記錄」后,直接塞給保姆10萬元
2023/05/06
龍鳳胎哥哥總是「半夜哭醒」,寶媽偷偷安裝「監視器」,隔天查看「畫面」后氣得渾身發抖
2023/05/06
爸爸給女兒取名「冬曦」,自覺溫婉柔美太有文化,寶媽怒了:你連名帶姓讀來聽聽
2023/05/06
日本媽媽對孩子的教育,值得家長們學習,真不是崇洋媚外!
2023/05/03
有兩種「怪癖」的孩子看似不太聰明,實則智商可能超過常人許多倍
2023/05/03
如果發現孩子有六種表現,說明你已經教育的很好了,請繼續保持不要焦慮
2023/05/03
孩子是父母的鏡子!有3種性格的媽媽,要注意了
2023/05/03
如果孩子出現以下4種行為,父母就要注意了,是不是平時給孩子太多沒有原則的愛?
2023/05/03
孩子將來是否好帶,娘胎里就定型,這兩點能看出來
2023/05/03
別讓孩子穿這3種衣服去幼兒園,老師嘴上不說,心里其實很反感
2023/05/03
越沒本事的父母,越喜歡給孩子灌輸這些觀念,害了孩子還不自知
2023/05/03
資深幼師坦言:第一天上幼兒園就不哭的孩子,往往有這樣的父母
2023/05/02
媽媽帶姐弟倆坐區間車睡著了,視線落在媽媽的手上,網友:眼眶濕了
2023/05/02
「為什麼我家娃這麼難帶」!孩子好不好帶,在娘胎里就早已注定
2023/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