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歲的蘭蘭是一名小學三年級的學生,她一二年級是在其他的學校上學,當時都是回家住的。
但是到了三年級轉到了一個寄宿制的學校,在學校里面住。
開學沒多久,老師就反饋她時常偷偷拿同學的東西,有時候會拿同學的小零食,或者是拿同學的一些筆,甚至是偷偷拿同學的紙巾等這些小東西!
老師婉轉地說,你們平時給孩子準備的東西要稍微充分一些,否則孩子在學校總是偷拿同學的東西,這樣其他家長也有意見!
蘭蘭的媽媽又急又氣,自己每周給孩子買的東西還真不少,為什麼孩子還要去拿別人的東西呢?
但是她也知道孩子長大了有自己的自尊心,沒有馬上就去責罵孩子,而是悄悄地去問了自己的一個小學同學,這個小學同學是在學校里面做心理老師,所以這方面的問題他應該比較了解。
在自己小學同學的詢問和開導之下,媽媽才知道自己的女兒偷別人的東西,原因是出在自己身上。
第一個原因:沒有幫孩子形成物權意識
孩子在兩三歲的時候忽然不愿意分享,對自己的東西會有界限感,比如說我喜歡的玩具我不能讓別人碰。
如果媽媽總是擅自把孩子的玩具送給別人,強迫孩子分享的話,這就會讓孩子的物權意識沒有及時的生成,這會導致孩子覺得我喜歡的東西別人想要就拿,那別人喜歡的東西我想要我也要拿。
所以他去偷拿同學的東西的時候,他內心里面并不覺得這種行為是錯誤的,他只是覺得我喜歡,我需要我就要拿。
所以建議家長不要輕易地把孩子的東西去分享給別人,孩子愿不愿意分享,家長需要去鼓勵和引導,不要強迫。
第二個原因:孩子的匱乏感
有些家長對孩子管教非常的嚴格,比如說孩子小的時候從來不給孩子吃零食,即使帶孩子去野炊的時候,其他的小朋友都在吃零食,但是家長卻嚴格的管著自己的孩子不給吃!
這會導致孩子內心存在著非常強的匱乏感,他心里面很想要,但是父母又不給的時候,在這種強烈的驅動之下,可能就會把手伸向他看得到的東西。
在寄宿制的學校里面,同一個宿舍很多孩子的東西都是隨便放的,比如說吃的零食,可能就隨手擺在書桌上面。
如果這個孩子小時候父母從來不給自己吃零食,而自己又非常想吃的時候,在宿舍里面看到桌面上的零食,而宿舍又沒有其他人的時候,他就會鬼使神差地拿來吃。
第三個原因:父母過于粗心
很多父母,自己的錢包里面有多少錢是不知道的,所以孩子在四五歲,剛剛懂得錢可以買東西又不太了解不能偷偷拿錢的時候,他看到父母錢包里面的錢就會自己拿出去買東西。
但是父母從來沒有發現也沒有責罵他,也沒有批評他,這會讓他覺得只要我想要什麼我拿就行了。
所以到他上學之后看到同學的東西,而他自己又需要的時候,他就會隨手去拿,他覺得這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情!
第四個原因:父母不恰當地哭窮
軍紅是夏令營的老師,在一個夏令營中他發現一個7歲的小女孩總是偷偷地偷別人的零花錢,偷的也不多,就是偷一塊五塊,然后把這些錢全部塞到自己的枕頭底下。
有一天軍紅在檢查孩子的寢室時就發現,這個小女孩枕頭下面藏著很多的錢。
后來他跟這個小女孩談心的時候才知道,原來小女孩的媽媽經常在家里面跟小女孩說家里面窮,讓她學會節省,家里面非常的困難,父母非常辛苦才賺到一點點錢,所以要學會體恤父母。
而小女孩之所以偷偷拿別人的錢存起來,就是希望到結業的時候自己能夠給媽媽存一筆錢,這樣媽媽就不用那麼困難了。
小女孩的本心其實是體恤媽媽,但是這樣的錯誤方式卻源于媽媽在孩子面前無止境地哭窮導致的。
所以孩子為什麼會偷偷拿別人的東西,極有可能原因就在家長身上。
第一步:滿足孩子合理的需求
比如班上每個孩子每個星期都有20塊錢的零花錢,那麼家長也要給自己的孩子20塊錢的零花錢,讓他能夠
跟同學是同一水平的,這樣他就不會有那麼強的欲望去拿別人的東西。
第二步:不要貼標簽,要先溝通
思想家盧梭曾說:「要尊重兒童,不要急于對他作出好或者壞的評價」。
家長在跟孩子溝通的時候,要了解孩子拿東西的目的,再了解孩子的需求,然后跟孩子談心,要讓孩子有什麼需求先告訴父母,父母會在合理的范圍內滿足他。
第三步:要堅守原則
要堅決地告訴孩子,偷拿別人的東西是不正確的,你需要什麼跟父母說,父母會給你買!
孩子偷拿別人的東西,問題極有可能是出在家長的身上,家長要先自查自己有沒有以上這些錯誤的示范,導致孩子偷拿別人的東西。
再通過跟孩子聊天談心,了解孩子真正的需求,盡可能去滿足孩子合理的需求,才能矯正孩子偷拿別人的東西的壞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