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家庭的教育方式各有不同,但無論哪種教育方法都出于家人希望孩子能走上成功之路的心情。
部分家長會通過鼓勵式教育讓孩子努力學習,還有些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經常會通過給他們壓力的方式推動他們不斷努力。
但往往父母會發現,有時自己越不想讓孩子成為哪種類型的人,孩子反而會更加靠近這種特質,這很可能是由于父母的教育方法出了問題。
因為有些父母為了讓孩子變成自己期望的樣子,就會不斷給孩子施壓。
同時還會經常在他們耳邊念叨學習的重要性,和孩子學習會給家庭帶來的巨大影響。
似乎每句話都圍繞著孩子學習是為了給家人帶來更多幸福,而沒有從孩子自身出發去分析問題。這種施壓方法只能在孩子年紀還小的時候,或者是最初一段時間奏效。
時間久了,孩子就會不清楚自己為什麼努力,也會失去繼續堅持的動力。那哪句話最容易誤導到孩子呢?
父母越是沒本事,越喜歡把這句話掛嘴邊,傷害會是一輩子的事兒
部分父母經常會在孩子的耳邊念叨一句話:「一定要好好學習呀,咱們家就指望你了」。
相信大家看到這句話都不太陌生,這句話看似是在激勵孩子,把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寄托在他們身上,但其實會給孩子帶來很大壓力。
時間久了會讓孩子感覺到自己身上背負著太多東西,甚至可能經常會喘不過氣,最后很可能會出現較為嚴重的心理疾病。
為什麼這麼簡單的一句期望,會給孩子造成這麼大的危害呢?
●讓孩子承受太多壓力
對孩子來說,可能他們本身對學習的目的沒有太清楚的認知。而家長一直把家庭的好壞與孩子的學習聯系起來,很容易讓孩子感覺自己背負著巨大壓力。
他們會不斷地給自己心理暗示,告訴自己需要承擔起整個家庭的責任。
表面上看是在激勵孩子更加努力,其實是在逼迫他們過早成長,而且很多孩子在家長的壓力下,如果考試沒有取得好成績,就會一直自責,無法恢復正常心態。
而且一旦無法調整好自己的狀態,學習成績就會一直不穩定。這樣幾次下去孩子心理防線很可能崩塌,最終進入惡性循環中,最終容易引發無法挽回的后果。
●沒有讓孩子認識到學習對于自身的影響
學習實質是與孩子自身的發展有關,大家可能會發現一個狀況,很多孩子在小時候很努力地學習,但是隨著逐漸長大,開始有了自主思考能力后,就不能把家人的話當作主要的努力動力了。
因為他們會發現自己學習的目的可能與自己的快樂和成就感沒有太大聯系,而只是與家庭的幸福有關。
久而久之,他們就無法說服自己為了家庭的幸福而繼續努力了。因為他們找不到學習的初衷和目的,無法將學習真正與自身的價值聯系起來,沒有動力繼續學習成績自然也不會提高,因此家人的這些話反而會起到反面效果。
家長該如何引導孩子主動學習?
家長希望孩子好好學習的最終目的,還是希望他們能有一個光明的未來。但對于年紀較小的孩子,確立他們的目標感和真正從學習中獲取樂趣才是最重要的引導途徑。
因為一直把外部因素當作學習的目的的話,遲早會有疲倦的一天。只有從內部真正感知到學習對自己的影響,才能更加用心去努力和堅持。
家長在孩子學習的時候,要引導他們從學習中獲取樂趣,或者通過一些有趣的方式,讓孩子真正喜歡學習新知識。
因為孩子在小時候對于世界有非常多的新鮮感,他們想要探索和了解的東西很多,家長要學會幫助孩子建立自己的學習「樂園」,這樣孩子們才能真正去愛上學習。
在學習里感受到快樂后,他們也才能更加積極主動地學習,自覺性也會越來越高。
同時家長要注意讓孩子勞逸結合,避免把自己過多的期望強加在孩子身上,而要讓孩子自己主動選擇和承擔,而不是被動中接受父母語言施壓。
有一類家長經常會催促孩子讀書,而且還會變相監督孩子看書的時長,但卻無法監督自己認真學習充電。
而孩子和家長接觸最多最親密,家長的一言一行對他們都有深刻的影響。當家長自己無法每天認真讀書的話,孩子看在眼里當然也會覺得自己沒必要做父母都無法完成的事。
父母說服孩子用心讀書的最好方式,就是以身作則的影響孩子,而不是對孩子和自己使用「雙標」原則,這不僅容易讓父母在孩子眼里失去說服力,還容易讓孩子更加產生逆反心理。
他們會覺得父母是利用自己的權威和長輩的身份強制自己,而不是真正有理有據地為他們好,否則為什麼對自己有益的事情父母自己不做而讓孩子做呢?
育兒寄語
每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都會有想要懶惰和放棄的時候,沒本事的父母只會通過不當的言語給孩子施加壓力。
通過一些非常片面的方式讓孩子知道自己學習對于家庭影響的重要性,而無法讓孩子真正理解學習給自己帶來的影響和快樂。
想要不誤導孩子,讓他們養成良好的習慣,有更光明的未來的話,父母就需要在平時積極引導孩子。而且父母想要讓孩子變成什麼樣子,就先要從自身進行改善和調整。
期望孩子自律的話,父母首先自己要做到自律,這樣才能讓孩子不知不覺中形成自律習慣。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也避免說「爸媽一切都是為了你」或者「咱家全都指望你了」這種話,不僅會給孩子造成壓力,而且還容易誤導孩子。本來可能孩子會有光明的未來,也在父母這些話的影響下直接破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