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焦慮普遍存在的當下,家長把成績看得比天大,然而卻在學齡前輔導孩子時不得要領。我身邊就有這樣兩類家長,算是處于兩個極端吧。
同事莉莉,主張對孩子快樂教育,認為在幼兒園學習任何知識都是「超綱」的,以至于孩子進入一年級后,就連握筆都成問題。
高中同學欣欣,則是典型的雞娃媽媽,從小教女兒做算術題,題目的確答得很快,在周圍人中被稱為「神童」。可我看那孩子怪可憐的,回答問題都是機械式的,沒有兒童該有的活潑。
果不其然,等孩子上了三年級后,學習成績一落千丈。之前靠填鴨式的教學已經不好使了。無論是過度用腦還是「置之不用」,這兩種做法都是錯誤的。
哈佛大學的研究早就指出,孩子的大腦發育有三次,極為關鍵!
♧ 第一個高峰期為6個月到3歲,剛出生的小寶寶腦重僅有大人的四分之一,在3歲時則接近了成人的腦重,突觸發育越多,寶寶大腦發育就越好。
♧ 第二個黃金期在娃3~6歲,如果說小嬰兒時期父母還沒重視對其的智力開發,進入幼兒園到學齡前的這個階段,千萬別再錯過了。
此時寶寶大腦發育已經超過了七成,父母可以對其記憶力、觀察力和專注力進行培養了。
♧第三個大腦發育黃金期在兒童8到10歲,孩子正式進入小學階段,形成了自主意識,這個時候父母指令越多,孩子表現反而會越差,需要的是耐心的引導。
寶寶6歲前的大腦發育會迎來兩次「發育高峰」,父母在家就能進行「早教」。
3歲前的寶寶,家長不必急于求成,通過「看、聽、觸」就是最好的早教方式,和孩子一起聽音樂,鼓勵爬行,鍛煉小手精細動作,就很OK,別把早教想得那麼難!
3到6歲的孩子會迎來「智力發育快速道」,這個時候父母需要費點心思了,可以通過走迷宮、畫畫、連連看等形式,培養孩子的專注力、觀察力和想象力。
神經科學家洪蘭教授多次提出:運動、閱讀和游戲是發展孩子大腦最好的3個方法。
運動:運動可以改造人的大腦,當人在運動時,會刺激多巴胺、正腎上腺素等神經傳導物質的分泌,能促使神經連接。而運動本身,能提升孩子的體能,身體更加協調,促進大腦的發育。家長要讓孩子每天保證30分鐘到1小時的運動,有條件的,最好進行戶外運動,跑步,跳繩,打球,游泳,既健腦,又有益身心健康。
閱讀:洪蘭教授說:經常閱讀的人和極少看書的人,大腦結構是不同的。經常閱讀的人,左右半腦中間的連接更厚,左右腦之間的信息交換更快、更多、更高效,記憶力和信息處理更強。
經常閱讀,大量閱讀的孩子,大腦開發得會更好,他們的理解能力、寫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都會更加突出。
游戲:這里的「游戲」指的不是電子游戲,而是一些需要手眼腦協作的益智類的小游戲。3歲左右的孩子可以玩走迷宮、找不同、尋找圖畫中的隱藏物品等,3歲以上的孩子,可以嘗試玩找錯誤(運用常識進行邏輯推理),玩各種棋類游戲,比如國際象棋、圍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