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的一位教授的統計數據顯示,該校每屆新生中約有30%的人會產生厭學情緒。對于這個情況,很多人感到詫異,學霸也會厭學?
教育專家說,厭學與成績好壞無關,而是孩子對學習失去了興趣和動力。一旦孩子產生厭學情緒,就會抗拒與學習相關的很多事情,包括寫作業。
不管是小學生還是大學生,想要激發孩子學習的興趣,重要的是喚醒孩子學習的內在驅動力。
1、溫柔平等地溝通
采取高壓政策,逼迫孩子的方法往往行不通,無法激發孩子的學習熱情,孩子心服口不服,父母管一管,就學一會兒,父母不管就不學,學習好像是給父母學的。
父母要放下架子,平易近人,溫柔平等地和孩子溝通,急不得,
慢中生快,一開始別給孩子定太高目標,跳一跳夠得著,欲速則不達。
2、耐心陪孩子學習
父母陪孩子學習不是看父母有多高的學識能力,關鍵是耐心,年齡越小,孩子專注度越低,寫上一會兒就討價還價,玩玩這玩玩那,父母要坐得住,及時規勸孩子回過神來。
孩子剛開始學習,不要期待太高,看到孩子有錯誤,沒有必要大發雷霆,寫錯了,讓孩子自己改過來就是了。相信孩子的能力,學會解決學習中碰到的問題,收獲的是孩子自主學習的能力。
3、把批評改為夸獎
有20多年教學經驗的老教師曾說,越是成績差的孩子越希望得到鼓勵,如果老師和家長夸對了,孩子就會產生很強的成就感,內心深處的學習動力也就被激發出來。
試著把批評改為夸獎,掌握好度:「八分夸獎,兩分批評。」孩子主動寫作業,解出一道難題,成績有進步時,給予孩子及時正確的鼓勵和夸獎,孩子學習的內驅力更強。
4、給予孩子充分的學習自主權
孩子上了高年級,尤其是上了國中后,孩子已經不需要父母陪伴寫作業了,喜歡自己安排學習計劃,父母就需要改變策略,給予孩子充分的學習自主權。
當孩子真正想認真學習時,是用不著父母催促的,父母越催孩子越逆反。父母提醒孩子學習,也要云淡風輕,采用商量的口氣,而不是強制,關注孩子的心理變化。
5、讓孩子學會承擔后果
法國教育家盧梭認為,教育兒童不是強行灌輸某種規則或者道理,而是讓孩子自己適應并服從自然法則。
孩子沒有認真完成作業,如果受到老師批評,就要承擔這個后果,在自省中不斷前進。當然,要在孩子心理承受范圍之內,和老師提前溝通好,以免孩子過于難堪,影響心理健康。
學習內驅力是孩子前進的法寶,不用父母督促,只有自己主動學習,學習才會更專注高效。點燃孩子對知識的渴望和熱情,這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