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上講:「一個人的性格雖然有天生的因素在,但更多的是受環境影響,尤其是生長環境對人的性格影響最大」。
人的性格會在成長中慢慢定型,而父母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最親近的人,父母如何教育會影響到孩子以后的性格發育。
可以說,家庭環境對孩子成長中的性格發展一直有著很深遠的意義。
但可惜的是,很多父母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他們認為,只要顧好孩子的生活和學習就夠了,性格培養什麼的無所謂。而恰恰是良好的性格能讓孩子的人生道路走得更順利、更長遠。
一個孩子學習好,不代表他的性格好。
在對孩子性格的培養中,自信是孩子最不可或缺的品格。
而有些家庭的錯誤做法,很容易培養出自卑的孩子。
在很多中國孩子的心中,都有一個從小到大的競爭對手,那就是「別人家的孩子」。
「妳看看妳,再看看鄰居家xxx,妳怎麼就那麼不聽話」
「xxx考了雙百,妳呢,妳就考這麼點?」
「xxx考上了xx中學,妳能考上嗎?」
甚至孩子長大了也要比
「xxx家孩子在哪哪哪工作,月薪多少多少,妳怎麼就不爭點氣」
小的時候比成績,長大了比工作。
將孩子和他人比較是很多中國家長愛用的一招,仿佛這樣做就能激發孩子的上進心。
但父母不知道的是,經常性的比較與打擊,會在孩子心里種下「我什麼都做不好」、「我不行」、「我就是比不過別人」的種子,長此以往,讓孩子漸漸地失去信心,事情越做越不對,生成自卑的心理,
更嚴重者會變得越來越叛逆,抱著破罐子破摔的心態與家長對著干。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要善于發現孩子身上的閃光點。
有的父母,為了讓孩子養成節儉的習慣,從小就給孩子灌輸「家里窮」的思想。
「我們家里沒錢,妳不要亂買那些東西」
「這個玩具太貴了,我們買不起,再說家里不是已經有一個了嗎,能玩就行了唄?」
「妳要懂事,不要亂花錢,爸爸媽媽掙錢不容易」
也許父母本意是好的,只是教育孩子不要亂花錢。也許有的家庭條件確實不夠好,沒法滿足孩子的需求。
但這些都不應該加諸在孩子的身上。孩子不懂金錢的觀念,只是想滿足自己的需求。
當這樣的需求被打擊,一味地哭窮只會讓孩子心里缺失感越來越大,覺得自己是配不上那些有價值的東西的。孩子也會變得越來越自卑。
要知道,人窮不要緊,心窮了那是怎麼都補不回來了。
正確的金錢觀,是教給孩子金錢的價值,以及金錢的價值應該用在什麼地方。
雖然自古以來有「棍棒底下出孝子」之說,但是在如今,暴力教育卻是越來越不被支持。
暴力會給孩子帶來很大的傷害,在他們幼小的心靈上留下沉重的陰影。
此處的暴力不只是指家長對孩子的行為暴力,還有父母間的暴力行為,以及家長對孩子的語言暴力等等。
毆打孩子,指責孩子,夫妻爭吵…都會傷害孩子的心理,讓孩子的性格越來越自卑、極端,走上一條不歸路。
自信的人走到哪里都是人群中的焦點,自卑的人只想把自己埋在角落里。
孩子的性格離不開家庭的培養,父母的做法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希望父母們可以好好想想,
妳是想要一個自信滿滿敢闖敢拼的孩子,還是一個安分守己內心脆弱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