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國平也說過:「溺愛是動物性的愛,那是最容易的,難的是使親子之愛獲得一種精神性的品格。」
生老大時,因為是初為人母,所以恨不得給他360度無死角的愛和保護,所以,老大從小就顯得有點「慫」:
帶他出門,從不敢一個人去和小朋友玩,總是死死地拉著我的衣角;
不會和其他小朋友交往,每次自己的玩具被搶奪,都只會默默地流淚;
……
以前只覺得是性格使然,后來才知道,因為太過于小心,所以總是企圖幫孩子隔絕掉所有的困難和風險,孩子生長在溫室中,自然就「慫」。
我們總是以為對孩子百依百順,沒有邊界才叫溺愛,其實對孩子的過度保護也是一種溺愛。
對孩子要給予愛,但不能溺愛。70、80后的父母小時候普遍缺愛、普遍不懂表達愛,找到這個邊界似乎很難。
①孩子不知感恩
在父母的無條件溺愛之下,孩子可能會認為這是為人父母的責任和義務,并不是因為出于「愛」才對自己好。在這樣的認知之下,孩子會覺得這樣的溺愛是理所當然的事情,自然也不會對此心生感恩。
②孩子養成驕縱的性格
父母無條件的溺愛,表明他們會無視甚至是縱容孩子的錯誤行為,導致孩子即使犯了錯也得不到正確的批評和指正,所以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之下,會養成嬌縱的性格,在待人處事的時候,會顯得咄咄逼人。
那麼,不如多問問自己兩個問題:
我做這件事,是真的為孩子好嗎?
如果我是一個旁觀者,我會怎麼看待我的孩子,會怎麼看待我孩子的行為?
當父母不再是父母,孩子也不再是孩子,我們才能不帶情緒的去冷靜分析,看問題也能更加客觀,更加理智。
找到答案后,需要堅定執行,但對待孩子,卻要溫柔同理。
對于孩子,不但愛他疼他,更應該給予信任和尊重。
屬于孩子自己的事情,既不越俎代庖,也不橫加干涉,而是懷著愛心加以關注,以平等的態度進行商量。
讓孩子知道,這個要求不合理,媽媽不能滿足你,你這樣做沒有道理,媽媽會制止你……但媽媽還是一如既往地愛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