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具,能帶給孩子快樂美好,但也往往會帶來很多爭端。對于幼小的孩子們來講,玩具就是他們的精神世界。
經常會收到這樣的私信:孩子的玩具總是被其他小朋友搶過去,是孩子太內向了嗎?大人是否應該鼓勵他搶回來?或者應不應該參與其中?
當孩子的玩具被其他小朋友搶走時,如果出現了求助、氣餒、不高興、委屈、呆滯以及哭鬧等情緒,那麼建議家長要幫孩子把玩具「搶回去」。孩子的玩具被人搶走,建議家長可以這樣做:
2-3歲孩子之間的爭搶行為并沒有惡意,家長不必過于擔心,可以先讓孩子自己解決。如果孩子沒有解決能力而且玩具已經被其他小朋友搶了過去,也千萬不要罵自己的孩子沒用,更不要貼上「膽小」、「沒用」之類的標簽。
心愛的玩具被搶走孩子的精神世界是崩潰的,這時候的第一任務是安撫孩子的情緒,抱一抱、拍一拍受委屈的孩子:「剛才寶貝拿著玩具在玩,旁邊的大哥哥一下子就把玩具搶走了,所以寶貝被嚇了一跳對嗎?」。
等孩子的情緒穩定下來,我們需要詢問孩子的意愿,幫助孩子達成自己的想法。可以問孩子「這個玩具你是想分享給哥哥,還是更想要回來呢?」,如果孩子明顯想要把玩具要回來又沒有社交能力,那麼家長就要把玩具「搶回去」了。
這個「搶回去」當然不是要讓家長動武,而是要代替孩子認真地跟那個小朋友聊一聊,比如以孩子的口吻說:「大哥哥,這個玩具是弟弟的,他暫時不想分享給你,或者你拿他喜歡的玩具交換玩怎麼樣?」,如果委婉的引導不起作用,那麼可以客氣地跟老師或者對方父母商量一下,一定要把孩子的東西要回來。
為什麼說孩子的玩具被別人搶走,家長幫孩子「搶回去」很重要?
一歲半到兩歲之后,孩子將逐漸形成自主意識和物權意識。這時候家長給孩子建立起物權意識以及「我的東西」的觀念就很重要了,軟弱或者討好型父母會傷害到孩子的自尊,甚至會讓孩子將來不敢捍衛自己的權利,不會保護自己。
我們不僅要教給孩子「你的東西給不給別人,你自己說了算」,還要教會他「沒有經過別人允許,別人的東西你不可以隨便拿」,這才是「物權意識」的真正意義所在。
當孩子知道我的玩具我要保護好,他會慢慢明白我的食物、我的衣服、我的爸爸媽媽、我的家、我的身體,都是需要自己保護的。知道這些之后他才會采取行動維護自己的權利以及保護好自己。
許多老人非常喜歡叫自己的孫輩讓玩具(不管孩子幾歲),但是對方讓過來的玩具卻又教自己的孫孫不要拿,這種做法并不提倡,大人們的社交在年幼的孩子們來看是非常復雜的,而且容易混淆權力的界限。
心理學研究發現,2歲多的孩子開始進入物權意識的敏感期。處于這一階段的孩子幾乎任何東西都不肯和他人分享,這是孩子物權意識發展階段的正常表現,卻往往被老人誤以為是自私、小氣的表現。
物權意識發展的規律展現出,基本上孩子3歲時在父母的引導下才會與人分享,5-6歲后才能掌握主動分享。為了孩子有清晰的邊界意識,在孩子3歲之前,家長們最好不要勸孩子去分享。
只是引導孩子建立正確的「物權意識」還不夠,孩子還需要具備一定的社交知識,懂得什麼樣的行為是不對的,該如何去拒絕別人以及一些基本的社交規則。
尤其是入托入園之后可能會遇到的社交沖突更加復雜,「搶回來」和「打回去」的做法并不是萬能的,這時候培養孩子對同伴和對環境的社交敏銳度,培養孩子的逆商就顯得尤為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