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實生活中,只要孩子出生之后,父母對于孩子的成長期望就越來越濃烈,希望孩子能快點長大,這也就代表孩子能夠早一點開口說話。
畢竟每一位當媽媽的,都希望自己的寶寶能夠早一點叫「媽媽」這個稱呼。不過每個孩子的發育情況是不一樣的,有的孩子說話早,有的孩子說話晚,要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來判斷。
但是也有寶媽拿這個作比較,覺得孩子說話早就聰明。甚至還有人說「貴人語遲」,意思說話晚的孩子更聰明。
于是很多老一輩的人都是相信這一說法的,覺得孩子說話晚更聰明,也開始奉勸自己的孩子,不要太過于重視孩子說話,順其自然就好,晚一點也沒關系,說明智商高。
其實孩子說話早晚跟智商的關系不大,畢竟每個孩子的發育情況是不同的,有的早有的晚,并不能判斷智商的高低。
雖然說語言是和大腦聯系在一起的,說話早的孩子大腦發育得就早。但是這也代表不了什麼,說話晚的孩子也不一定就不聰明。
智商是一個人的綜合表現,不只是語言的表達,還有視覺、聽覺、觸覺和運動能力等,這些都會有所影響的。
如果孩子說話晚也可能是遺傳或者一些個人因素,就比如孩子的性格一樣,有些孩子天生就比較活潑開朗,但有些孩子天生就屬于安靜內向類型的,這都是先天因素的影響。
而且孩子的語言發育都是逐步形成的一個過程,一般寶寶都會在一歲到一歲半的時候說出一些簡單的詞匯,但是有些孩子發育就比較慢,不過基本在兩歲左右的時候就能完整的說話了。
首先可以考慮遺傳的問題,如果父母有說話早的,孩子也會說話早。要是父母說話晚,那孩子說話也會晚。
再有就是家庭環境的影響,有些話多的家長,就總是喜歡跟孩子溝通,給孩子傳輸一些話語。也不管孩子能不能聽懂,也會一直跟孩子說話,時間長了孩子也會早早學會說話。
相反有些父母不愛說話的,跟孩子的交流就少,孩子缺少語言的交流環境,那麼自然說話也就晚一些。
也有可能是跟孩子的心理成長有關,如果同齡家的孩子說話早,自己家孩子還不會說話,家長就會著急,也不會考慮孩子的情緒變化。
這就屬于孩子的教育問題了,在這方面家長也不要太過于急躁。要慢慢正確地引導孩子說話,不管孩子說話早晚都沒有關系。
所以孩子說話早晚都要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來判斷,但是如果孩子超過14個月還沒不會說話,那就要注意了。一定要及時去看醫生,畢竟早發現早治療。
首先對于還不會開口說話的孩子,家長就成了孩子的啟蒙老師。父母可以對孩子做一些聽力訓練引導,多和孩子交流,給孩子讀一些簡單的詞匯,讓孩子多聽一聽,對孩子也是有幫助的。
并且在聽力訓練的時候,家長的聲音的分貝不僅要提高一些,甚至還要讀清楚,吐字清晰很重要,也能讓寶寶聽得懂。
很多家長教孩子說話都是從「爸爸」「媽媽」開始,這樣是不夠的。如果孩子喜歡小動物或者是玩具,家長可以一邊指著動物,一邊說給寶寶聽。
盡管孩子說話只能發出咿咿呀呀的聲調,家長也要對孩子發出的聲音作出回應。平時也可以多給孩子讀一些小故事,或者是哼唱一些兒歌都是可以的。
結語:
家長面對孩子說話的問題,不能太過于急躁,要有更多的耐心,哪怕孩子今天只是進步了一點點,也要
給予鼓勵。
每個人都是初為人母,并沒有這方面的經驗,所以很多家長都會聽取上一輩人的意見。但是老人的意見也不一定是對的,如果實在不懂,還要詢問相關的專業人士,以免誤導孩子。
并且孩子說話早晚跟智商也是沒有關系的,想要讓孩子早說話,家長可以一點點地去引導孩子。不要操之過急,畢竟孩子說話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著急也是沒用的。
并且孩子的語言能力也是孩子成長中,比較重要的能力。關乎著孩子的未來,所以家長也要從小培養孩子的語言能力,以免耽誤孩子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