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孩子,最難的階段是寶寶出生后的頭三年,這三年里,寶寶們的小腦袋瓜發育還很不成熟,行為能力跟不上大腦發育,完全聽不懂大人的話,或者是選擇性去聽懂大人的話,認為整個世界都是圍著自己轉的。
學生時代的孩子不好帶,可能是學習讓父母操碎了心,但是那種感覺只是怒其不爭,而幼年時期的寶寶不好帶,那種感覺有的時候是讓人絕望的,因為你真的不知道如何才能讓這些小家伙聽得進去自己的話。
一位網友曬出自己「制」娃的過程,寶寶去超市,總是喜歡捏超市那些水果,這一天她帶著1歲寶寶到超市,寶寶捏完橘子,捏黃桃。
媽媽說什麼都不好使。
這位媽媽直接把寶寶帶到榴蓮前,寶寶用小手一捏,接下來就開始大哭。
這個畫面看著很搞笑,小萌娃前后表情對比讓人忍俊不禁,可是這位媽媽的做法并不可取。
帶過寶寶的媽媽,一定對寶寶亂摸亂碰的場景不陌生,寶寶從8個月以后,就不再安分,這個時候的寶寶基本上已經學會了爬行,他們對這個世界充滿了好奇。
寶寶是先經歷「口欲期」,寶寶們是先通過舔、吸吮的方式來探索世界,然后才會進入「摸索期」。
因為寶寶的舌頭神經發育要比手指神經的發育提前一步。
寶寶1歲以后,手指神經發育到了一定的階段,手指的精細動作大幅度提升,小寶寶進入了用手指來探索這個世界的階段。
不管是「口欲期」還是用手指來探索這個世界的階段,這都是寶寶成長的必經階段,我們要做的是給孩子提供安全的環境,而不是制止寶寶的探索。
孩子進入用小手來探索這個世界的階段的時候,他們通常會用小指頭去摸索那些未知的東西,通過摸索感知這個世界,這個過程既是探索的過程,同時也能反過來促進大腦的發育。
但是如果家長為了阻止寶寶,讓寶寶摸到一些讓他們感到不安、甚至是恐懼的物體的時候,會給孩子留下非常不好的印象,讓孩子產生被驚嚇的感覺,這種經歷對孩子來說可不算是好的經歷,
這種經歷會阻礙寶寶的大腦發育,會減少他們對未知世界探索的積極性。寶寶一歲半以后,才可能聽得進去媽媽的話,因為這個時候他們才慢慢掌握很多詞匯,能夠聽得懂媽媽講什麼。
而在這之前,想要阻止孩子的某種行為,最好的方法不是說教,而是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如果要帶寶寶出門,最好先準備好寶寶日常喜歡的玩具,當寶寶被一些外界事物吸引的時候,比如說超市的水果,可以用這些他們非常感興趣的玩具轉移他們的注意力。
當玩具不管用的時候,我們要用形象的聲音來轉移他們的注意力。
比如說寶寶要捏水果,媽媽可以指著另一個方向,對寶寶說:「呀,看那邊嘩啦啦的是什麼好玩的,我們去看一看……」
寶寶們雖然不好說話,但是卻非常好糊弄,很容易被媽媽轉移注意力。
學會轉移寶寶的注意力,在寶寶成長過程中非常管用,因為寶寶還有漫長的成長過程,在寶寶3歲之前,這一招都會用得著,如果媽媽沒有掌握這個方法,就會經歷很多糟心的瞬間,寶寶一旦不能被滿足,就持續哭鬧,那種感覺會非常糟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