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出門時,總能看到一群疲倦的家長抱著正在酣睡的孩子,急匆匆走在去往幼兒園的路上。
晚上不睡,早上不起,是很多孩子的通病,可不論家長吼多少次也不見有效果,是時候試試這3個方法了。
如果孩子白天睡太多、小睡醒得太晚或者活動量不夠,都會影響晚上的睡眠。這時,家長可以適當調整孩子白天的作息安排。
一般來說,1-3歲的孩子,白天午睡時間最好不要超過2小時,而且最好在下午3點前醒來。如果過了3點還沒睡,可以考慮下午不睡,晚上早點吃飯洗漱哄睡,這樣早睡早起一大覺,大人小孩都省心。
2-3歲以后,有的孩子可能就不需要午睡了,家長可以關注孩子的精神狀態,不安排或者縮短午睡時間。
上幼兒園后,學校統一安排了午睡,如果自己孩子本來是不需要睡午覺的,結果中午睡了一大覺,晚上就精神頭十足了,這時家長可以試著提前跟老師溝通,午睡時間能不能安排孩子獨自安靜玩會兒。
除了讓孩子白天別睡太多,讓孩子動起來也很重要,如果孩子白天活動量太少,到了晚上也容易不好好睡覺。家長不妨多陪孩子玩一玩游戲,或者帶孩子去找小伙伴騎小腳踏車、踢踢球等。
如果是老人家帶孩子,可以鼓勵他們在身體允許的情況下,多帶孩子出門活動。
孩子白天「動得多,睡得少」,到了晚上,自然能好好睡覺了。
教育家塞·給翰遜說:與其發號施令,不如身體力行。
想讓孩子養成早睡早起的好習慣,家長要做好榜樣。
同事曉靜就是這樣,以前自己晚睡,10點多才開始洗漱準備睡覺。孩子看到臥室外有燈亮著就興奮,一直往客廳跑,每天都要11點后入睡。后來她下定決心要給孩子做榜樣,把時間往前提了2小時,爭取9點上床。每晚按照事先跟孩子約定好的 「刷牙-洗澡-自己看書畫畫(等媽媽)-關燈-講故事-睡覺」的流程安排時間。
同時,她還爭取了家人的支持,孩子準備睡覺時,公婆也會早點進房間,把客廳的燈都關了,給孩子營造好的睡眠環境。
這樣一來,孩子就不再往外跑了,聽完故事就乖乖躺下睡覺。
家長堅持了不到一個月,孩子就養成了早睡的習慣,早上起床一家人都精力充沛,再也不用為孩子晚睡晚起的事兒鬧心了。
孩子的學習和模仿能力都特別強,家長不經意的習慣他們都看在眼里,想要孩子改變,家長可以從自身做起。
兒童心理學家德雷克斯指出:孩子需要鼓勵,就像植物需要水。
當孩子的行為發生變化時,家長的鼓勵和肯定,能讓孩子更樂于去重復這個行為。
鄰居家有個活潑好動的4歲男孩,以前到了晚上總不愛睡覺,現在卻可以獨立睡覺、早睡早起,這得益于家長的改變。
以前孩子一晚睡,鄰居就著急上火,一遍遍催孩子「趕緊睡覺」,結果越催越沒用。
后來她轉變思路,忍住不去催睡覺、催起床,而是跟孩子約定睡前流程,同時讓孩子選擇第二天早上起床需要媽媽叫幾聲,如果孩子順利早睡早起,就肯定鼓勵。
如果做不到,就順其自然,摸摸他,親親他,讓自己和孩子都保持情緒穩定。
為了固化孩子的習慣,她還給孩子設計了一套簡單的貼紙獎勵游戲,把孩子睡前和早起的步驟列出來,只要孩子自覺(或者聽從指令)完成,就給一個貼紙獎勵。
就這樣,她用鼓勵肯定取代催促指責,幫助孩子養成了規律、固定的早睡早起習慣。
這3招看著簡單,實施起來也不難,關鍵是家長要耐心和堅持,尤其是第二點,很多家長都做不到,如果你實在有事,可以先把這套流程做完,把孩子哄睡著,再去忙自己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