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成功的家庭,在孩子身上會有幾個跡象,包括開放的親子關系、孩子的獨立人格、能夠對彼此照顧的能力,以及雙方的身心健康,互相能接納性的建設評價。
前幾天在朋友家做客。
看見她家兒子房間滿墻的獎狀,我特別羨慕:
「你看看,同樣是兒子,為什麼你家的孩子能這麼優秀,我家孩子就變成了學渣呢?」
朋友聽完后,嘆了口氣:
「也就成績能看得過去。我倒是羨慕你,你看看你兒子平時多貼心啊!在家不僅給你做飯,還把妹妹帶得這麼好,還時不時給你說點悄悄話。哪像我兒子,一回家就知道鎖在房間里,讓他幫個忙還要嫌這嫌那的。你說現在的孩子怎麼這麼難養啊。」
作為父母的我們總是在思考:怎麼樣才能算把孩子養好了?
有些父母覺得,孩子成績好、優秀、懂事就是成功的教育。
其實并非如此。
美國臨床心理學家納德·范·德·林登在美國的一個心理刊物《母親》提到:
教育成功的家庭,在孩子身上會有幾個跡象,包括開放的親子關系、孩子的獨立人格、能夠對彼此照顧的能力,以及雙方的身心健康,互相能接納性的建設評價,就是養育上面獲得成功。
孩子成長中的種種跡象都在證明父母的教育,尤其是有這三個跡象,說明父母的教育很成功。
01
孩子愿意與父母說心里話,能找到真正的自我
知乎上有位網友這樣問:為什麼現在的孩子越來越不愿意與父母交流?
她說:孩子寧愿關到房間里面玩手機,也不愿意和我們說話,有時候多問兩句,還總是不耐煩,不知道該怎麼辦。
有人這樣回答:
如果你說出來的話總是在揣測他,讓他內心覺得難受,他就會相信「與其說給你聽,還不如把話憋在心里來得舒服。」
這話一點也不假。
我們與孩子的距離并不是由孩子決定的,而是由父母決定的。
當孩子不愿意對我們傾訴的時候,父母該反思的并不是孩子為什麼不愿溝通,而是「我們的話會讓孩子相信我們嗎」?
比如:
1)孩子向父母抱怨學習累時,父母的一句話就能讓孩子閉嘴:
讓你讀個書,一天就知道喊累,讀個書能有多累?
2)孩子和別人起了沖突時,找媽媽求助,卻得到這樣的回應:
和你說了別和他玩,是你自己不聽的,活該。
父母的這些回應并未幫到孩子,反而拉大了與孩子的距離。
從父母的態度里孩子只有一種反應:
我的問題在父母那兒得不到幫助,反而會招來排斥、被罵、不理解、不安慰,那我為什麼還要說出來。
父母缺少一顆聆聽的心,就容易讓孩子在被打擊和被否定中失去自我。
越是沉默的孩子,就越容易把自己「縮」在自己的世界里。
有人這樣說過:全然信任和有效地溝通是父母子女親子關系最好的橋梁。
每個孩子心里都會藏著心事,如果他愿意說給父母聽,就是想從父母那里獲得力量。
這時,父母就要在孩子需要時及時讀懂他的需要,學會讀懂孩子的潛台詞「我希望你相信我,你會愿意支持我」。
有一個女孩在談起自己的父母時,滿是笑臉。
她說:
我每一次有煩惱時一對父母說出來,就全身舒暢,難題迎刃而解。
在她上中學時,有一次考試考了全班第一,因為以前最好的成績也是八九名,老師就懷疑她那一次的成績有假。
當時她爸爸對老師說:
「我相信她,每天晚上熬夜學習很勤奮,你不能無故否定孩子的努力。」
然后爸爸又對她說:「你真的一直在努力,我們愿意相信你。
」
當時的她滿滿地感動。
她說:「我從不相信父母不愛我,遇到事情時與其憋在心里難受,還不如和父母一起聊聊。」
孩子敢說、父母懂得傾聽,孩子才能從接納中找到自我,從而建立自己的世界。
無論孩子遇見什麼樣的難題,父母要保持傾聽者的角色,為他排憂定心,給孩子接納和支持。
父母這個溫暖的后盾,是讓孩子接納自己的最大底牌。
02
孩子懂得心疼父母,能學會關愛他人
看過一個故事。
因為天氣冷、又下著雨,媽媽就去學校接女兒放學。
為了不讓女兒淋雨,媽媽把傘一大半都撐給女兒,自己則半邊衣服都濕透了。
第二天媽媽感冒了。
女兒放學回家看到媽媽沒有做飯,就問:「為什麼沒有做飯?」
當時媽媽說:「我太難受了,就躺在床上睡著了,你自己弄點吃的吧。」
當時女兒生氣地說:「你拿錢給我,我出去吃。」
媽媽把錢給女兒,想要女兒買兩份飯回來,就多給了一點。
結果,等了一個小時女兒才回來,手上什麼也沒有拿。
女兒看了媽媽一眼之后,就回自己房間去了,全程沒對媽媽說一句關心的話。
面對如此「冷漠」的女兒,媽媽心里說不出的失望。
莎士比亞說過一句話:不知感恩的子女,比毒舌的利齒更能噬痛人心。
有些父母傾其所有為孩子付出,卻得不到孩子一句關心的話,這是最令人「誅心」的時候。
曾經在一所中學有一項調查表明:
超過一半的學生不知道父母的生日,有些孩子甚至沒對父母說過一句謝謝。
這些缺乏「愛的教育」的孩子,往往是因為得到太多。
中國有部分父母給予孩子太多,甚至不計回報,所以扭曲了孩子內心的概念:父母理所當然的該為我服務,我也不需要關心他們。
如果一個孩子「得到的」遠超過「付出的」,就會理所當然地享受別人給他的好,而不會照顧別人的感受。
「愛的教育」是教育中最不可缺少的一項教育。
孩子只有在擁有這項質量后:
懂得感激、體諒父母,并會花心思去照顧父母的感受,才會愿意用溫情和愛去面對這個世界。
父母不該總是付出愛,也要學讓孩子有所付出,有時候父母「伸」出的一只手,就能讓愛得到回應。
讓孩子也學著照顧、關心、幫助父母,他就會從各方面去考慮父母的感受,把內心的愛放到最大。
03
孩子有責任感,能扛住未來
著名學者培根說過:
責任心是世界上最珍貴的種子,它若早早地播種在孩子心里,將會收獲一生的幸福。
但是這樣的質量并不是每個孩子都有。
1920年,11歲的里根踢足球時不小心踢碎了鄰居家的玻璃,鄰居向他索要12.5美元的賠償。
后來,回家他向父親承認了錯誤,父親讓他自己承擔責任。
他當時很為難:「我沒有錢賠。」
父親說:「我先借給你,你一年后還給我。」
他答應了之后,為了還父親的錢,每個周末都會去工作來獲得報酬,半年過后他攢夠了12.5美元還給父親。
多年后,他成為了美國總統后這樣說:
「父親讓我用勞動來承擔自己的過失,這也讓我懂得了什麼是責任。」
孩子就像一塊還沒打磨的石頭,只有經歷過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才會一步步走向成熟。
海姆·G·吉諾特在《孩子,把你的手給我》中說道:
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就是要在跟他們有關的事情上讓他們有發言的機會,如果必要,讓他自己做選擇。
孩子的問題,請試著把它丟給孩子,當他不再需要父母時,就是擔責的開始。
學會承擔,才能扛住未來。
04
曾看過一句話:教育好孩子,是家長最重要的事。
教育對父母是傳承,對孩子是影響。
正所謂,教育孩子不止要「養」,還要「育」。
「養」孩子:我們除了給孩子衣食無憂的生活和坦蕩的前途,更應該做到人格上地引導。
一方面養孩子的無憂生活和眼界;另一方面「育」孩子,用自身的經驗去引導孩子:
「育心」達到與孩子心靈的契合,讓孩子對我們敞開。
「育情」給孩子傳達的責任感,讓孩子學會愛和珍惜。
「育人格」,放棄成為孩子的「主導者」,放手讓孩子對自己負責。
把孩子培養成有溫度、有情感、有韌勁的人,才是為人父母的最大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