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自信or自卑,根深蒂固影響著孩子一生的性格養成。自信的孩子把困難視為挑戰,不斷突破自己,而自卑的孩子,卻常常過分在乎他人的評價,越來越束縛自己。
家庭是孕育培養孩子的最原生環境,孩子自信還是自卑,往往與背后的家庭教育有關,培養自信亦或導致自卑,往往差了這幾件事。
1、自信,來自被看見
常常看到有人問:為什麼那麼多父母不能容忍自己的孩子不夠優秀,卻走過欽慕別人家的孩子?
印象最深的莫過于《少年說》中,那個初一女孩對著台下的媽媽喊出心中的不滿:
生活中,有太多的父母「看不見」自己家的孩子。不相信孩子的能力,缺少欣賞自己孩子的眼光,別人家的孩子永遠令人滿意,自己家的孩子總有不足。
久而久之,孩子得不到父母的認可,也便悄悄失去了動力。
誠如《少年說》中那個喊話小女孩的媽媽,她回答,本意只是希望激勵自己的孩子向更優秀者看齊。但她忽略的是,孩子的確需要被激勵,但孩子同時也需要鼓勵。
「別人家孩子」就像一棵高大的參照樹,給孩子方向指引,也在孩子心里投射下陰影,讓孩子失去信心。
孩子的心智發育尚不成熟,如果父母常常以別人家的長處比對自家孩子的短處,孩子就會根據別人對自己的評價給自己定位。他們會覺得自己很失敗,從而產生自卑心理。
樂觀的父母,才能培養出樂觀的孩子。相反,如果孩子始終能夠從父母的地方得到鼓勵,得到積極的正能量,孩子的心里就會充滿自豪和自信。
就像奧運表情包女孩傅園慧,她的爸爸始終無條件維護女兒是最棒的天才,傅園慧在沖刺游泳的路上一往無前。她在鏡頭前灑脫的個性,樂觀幽默的性格,無不是爸爸從小到大給予她的最強大的支撐力。
親愛的父母,縱然別人家的孩子很優秀,也請把欣賞的目光投給自己家的孩子,告訴他:你也很棒!把欣賞的目光送給成長路上的孩子,讓他變得自信而堅強。
2、自信,源自自尊
有自尊,才會有自信,自尊是一個人對自我價值的肯定。
想起多年前看過的一部電影,叫作《墊底辣妹》。影片中的女主沙耶雖身為高中學子,卻成天醉心玩樂,成績從全年級倒數第一。
別看沙耶看起來不可一世、咋咋呼呼的樣子,但她的內心無比敏感脆弱。她害怕被否定,卻強撐著不在乎。
幸運的是,沙耶擁有一個好母親。她并沒有因為女兒成績差而感覺臉面盡失,也沒有強迫女兒立馬投入學習。
電影中,沙耶加的母親說:「我想讓孩子們做能讓他們喜歡的事情。不管周圍的人怎麼說,就算與全世界為敵,我一定會在她的身旁。」
她尊重女兒做她想做的事,與此同時給予女兒肯定鼓勵,這份來自父母的尊重讓孩子覺得自己被需要的重要性,她重拾信心,不斷努力,終于一路逆襲,逆襲考入日本名校。
一個孩子,當他感受到父母對他的重視,會增添對自己的信心。孩子時刻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那便是他自信的開始。
3、自信,無條件的愛
每一個父母都深愛著自己的孩子,可以說,當孩子乖乖聽話的時候,父母所呈現出來的愛毫無保留,但如果孩子出現問題,在這份愛里,卻常常被加上各種條件:
你不哭,我就答應你;你聽話,我就喜歡你;你成績好,我就送給你……
父母期望用附加條件的愛改造孩子,但在孩子的接受層面里,他們卻往往會因為「條件」而失衡自我認知。
因為他們心里明白,只有自己做到了,才能夠得到,久而久之,孩子的內心變得匱乏不自信。
從小得不到父母接納的孩子,成年后也往往無法接納真實的自己。
這個世界上,從來沒有完美的人,父母真正愛孩子,就要接納他們不完美的樣子,也許孩子智力平庸,也許孩子普普通通,也許孩子無法達到你期許的樣子。
孩子只有感受到被條件深愛,他們的內心才會富足,用自信面對未來。
英國知名心理學者哈德菲爾德說:「人在自信的情況下,能夠把自己的潛力發揮到500%以上,而沒有自信且自卑的人,只能發揮自己能力的30%。」
孩子自信or自卑,這中間其實只隔了一個——「
父母的態度」。
賞識是陽光,尊重與理解是雨露,孩子扎根在愛的沃土里,他們才能變得自信、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