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張姐現在一個腦袋兩個大,原因很簡單:她家上國中的兒子很抗拒讀書和學習。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張姐決定帶娃出去感受一下世界的參差。
畢竟,吃不了讀書的苦,就得吃生活的苦。
母子倆先后去感受過貧困偏遠地區兒童上學難的辛酸,也感受到過凌晨守在父母攤前寫作業的孩子的不易。
但說實話,效果一般。
其實,很多父母都想要通過環境的改變,給孩子帶來一種沖擊感,讓孩子去感恩目前生活的來之不易,從而好好讀書學習。
但問題是對于一些青春期的孩子,這種做法不但無法激起孩子的讀書欲望,反而會對父母的做法產生排斥和抗拒心理。
從而演變成你越是這樣,我就越跟你對著干,所以不但對孩子學習沒幫助,反而形成了親子矛盾。
所以我原先跟一位老師探討這種問題的時候,她就告訴我,孩子愛不愛讀書的根源是有沒有好的學習習慣,家長若是想讓孩子形成這種讀書學習的自主習慣,就一定要把握住放學回家后的幾個小時,帶著娃一起做3件事情,比打罵、外界環境的轉變刺激更有效果。
而在家庭教育上,孩子放學后在家的三小時,也被稱為好習慣養成的「黃金三小時」。
那麼只要利用好這三個小時,做對三件事情。那麼不管是對孩子的成長,還是學習的自主內驅力的促進,都有很好的作用。
自古以來,中國就有「寢不言、食不語」的說法。
但是這種說法違背了目前的社會家庭環境,很多家庭都是從早上分開,晚上吃飯的時候才能再次聚在一起,每天的有效親子溝通時間,其實少的可憐。
這還是在保守估計下,更何況有的家庭只要進門,個人玩個人的手機,都把對方當空氣,那就更不具備親子有效溝通的環境了。
所以說,在如今日益激烈的社會環境下,飯桌家庭文化只要能充分利用好了,就對孩子的成長和學習有著很好的促進作用。
那麼該如何利用飯桌環境呢?你可以跟孩子溝通4個問題,分別是:
第一:學校有什麼有趣的事情發生嗎?
第二:今天有沒有什麼好的表現,跟爸爸媽媽分享一下唄。
第三:今天你的收獲是什麼呀?
第四:有什麼是需要爸爸媽媽幫助的嗎?
這些問題看起來都非常簡單,但背后卻蘊藏著豐富的含義。
比如說,第一個問題其實是在了解孩子的價值觀,對孩子目前對事物的判斷,有一個清晰的了解。
再比如第二個問題實際是一種激勵,通過孩子的分享,可以增加他的自信心,讓他朝著這個方向繼續努力。
第三個問題,其實是確認孩子在學校里到底學到了哪些東西,讓你了解孩子的近況。
而第四個問題,其實給孩子反饋了兩層含義,一方面爸爸媽媽很關心你,另一方面學習是你自己的事情,我們只能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
通過這種方式,旁敲側擊的就可以了解目前在生活以及學習上的狀態,從而讓我們更好地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
當然,飯桌溝通到這里并沒有結束,孩子分享結束之后,家長也要對自己的生活、工作進行分享。
家長的分享一定要選擇正向、積極的方面,也就是通過自己的分享,給孩子帶好榜樣作用。
比如家長可以說:我現在正在學習一種新的技能,雖然很有挑戰,但是只要學會了,一定成就感滿滿。
通過這種對「自我要求」的表述,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讓孩子產生對學習的興趣和挑戰心。
陪孩子寫作業,想必是很多家庭的固定項目了,但是如何陪寫,才能讓孩子更加高效呢?其實這可能是目前不少家長遇到的難題了。
其實,在陪娃寫作業的時候,我們一定要掌握三個步驟。
首先,要問孩子今天的計劃。
有了學習計劃,才能有條不紊地完成學習任務,作業寫起來也會更加高效。
而且讓孩子主動說出自己的學習安排和計劃,對于孩子的學習能力和分析能力也有所提升。
在問孩子學習計劃的時候,一定要側重以下幾點。
第一,今天各科的作業量重不重?
第二,哪個可能比較難?你準備怎麼攻克這個難點?
第三,你準備先做哪一科?如果狀態好的話,可以先挑戰難點。
其次,幫助孩子掌握學習方法。
孩子為什麼覺得讀書累、學習苦,原因在于他們沒有掌握更高效的學習方法。
所以家長可以在這個時候,幫助孩子找到正確的學習方法。
比如說,孩子害怕背古詩,那麼家長就可以和孩子一起去理解古詩,并且找到背誦的最佳方法。
通過給孩子提供這種幫助,可以讓孩子找到重點,一舉攻克,從而對學習就不會產生那麼大的壓力,大大促進了孩子的學習興趣。
最后,就是學習中的重點分析。
對于學習中的重點、難點分析,是每一個孩子應該掌握的基本能力。
如果你的孩子對于這種能力還沒有掌握,家長一定要及時參與,幫助孩子去分析。
比如說拿出考試測驗的卷子,先和孩子討論出錯的原因,是粗心還是沒搞清楚概念,然后通過卷子上的知識點分列,幫助孩子找到學習的側重點和難點,進行重點攻克。
那麼通過這種學習方法,不但能夠提高孩子的作業質量,也能提升孩子的學習效率。
當然,在我們把這個步驟全部做完之后,才是陪寫作業的剛剛開始,我們一定要在孩子寫作業的時候,找到自己應該做的事情。
我見過有的家長陪孩子寫作業的時候,自己就在一旁看電視、玩手機,這種做法很難讓孩子保持專注,長時間下去,孩子對于學習也會很難保持耐心,也很難擁有持久力。
而正確的方法其實很簡單,要麼在孩子身旁認真工作,要麼去認真讀一本書,在這種相得益彰的互相影響下,孩子就會保持高度專注,且在學習上擁有超強的持久力。
每一個學霸的背后,都有讀書的好習慣。
在孩子完成功課之后一家人若是能夠盤坐在一起,在溫和的燈光下讀書討論,該是多麼的幸福愜意。
更關鍵的是,通過大量閱讀課外書籍、中外名著,可以提升孩子的認知能力,開闊眼界,為孩子的日常學習添磚加瓦。
更關鍵的是,爸爸媽媽陪著孩子一起閱讀,可以幫助孩子養成閱讀的好習慣。
當然,在親子閱讀之前,每個人應該制定自己今天的閱讀計劃,比如說要看到一本書的哪一頁。
另外,看完之后,一家人應該坐在一起,分享自己讀書的收獲和思考。
這個時間段可以有娛樂、消遣、互相吐槽的環節,重點是讓孩子保持放松,享受親子時刻。
其實,就像很多老師說的那樣:學習越是到了高年級,拼的就是耐心、好習慣、持久力。
我們通過孩子放學后的幾個小時,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學習習慣,以及讓孩子去享受學習的樂趣,構建自主內驅力,那麼孩子就會在學習上越戰越勇。
所以說,我們只要利用好了這幾個小時的時間,就能實現高質量的家庭教育,也能讓孩子去愛上學習讀書,實現自己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