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孩子更好的成長,父母在家庭中,既要當孩子的朋友,也要當監護人,在思想、行為、生活習慣上,都要給予孩子引導。
但出於多種原因,父母在管教孩子的過程中的一些方式,不但達不到教育的效果,還會招致孩子的反感,破壞親子關係,簡直就是白費勁還不落好。
下面我們就盤點了目前排名靠前的幾個,最沒有效果,也讓孩子最反感的教育方式。
01只關心學習
吃晚餐時,孩子很高興的說起他所在的班級,在學校足球賽踢贏了別的班級,媽媽心不在焉的聽著,來了一句:「你們上周考試的結果出來沒有?」
頓時,孩子像被潑了一盆冷水,再沒心情說話。
還有的父母禁止孩子一切娛樂活動,週末也關在家裡學習,不讓孩子和同學去玩,甚至沒收孩子的小說和玩具。
成績雖然重要,
但孩子的生活也應該是豐富多彩的,運動、藝術、文學等等都能夠滋養孩子的內心,打開孩子的眼界。
如果父母成天只盯著孩子的成績單,和孩子交流的話題也只有學習,這種急功近利的做法,只會給孩子增加壓力,造成孩子焦慮的情緒。
02、總是拿孩子的缺點和別人的優點比
孩子考了60分,媽媽說:
第二次,孩子考了80分,媽媽說:
和自己比,和別人比,其實都沒有關係,比較在某種程度上也是促進進步的一種方式。
但是如果父母眼裡看不到孩子的進步,看不到孩子的優點,總是拿孩子的缺點去和別人孩子的優點比較,只會打擊孩子想要進步的積極性,讓孩子產生「我不行」的自卑感。
學習是一個長期過程,需要積極的心態和衝勁,父母這種打擊孩子的行為,是不會讓孩子變得更好的。
03、不尊重孩子的朋友
小鵬和小海一起蹺課去看了場球賽,老師通知了兩個人的家長。
小鵬的媽媽很生氣,沖到小海的家裡,對他父母一頓指責,還把小海也數落了一番,說他自己不學習,還帶壞小鵬。
回到學校裡,小海就和小鵬翻臉了,還和別的同學一起孤立小鵬。小鵬非常鬱悶,但他也改變不了媽媽的想法。
孩子自從進了幼稚園,就開始了社交活動,會有和朋友玩的需求。等再大一些,孩子會和朋友交流資訊,談論喜歡的事情,一起玩耍,建立親密的關係。
父母有時會擔心孩子被「帶壞」,所以會試圖幫孩子篩選朋友,其實學校裡有各種各樣的小朋友,讓孩子接觸不同的人,對身心發展是有好處的。
給孩子建造一個「溫室」,會影響孩子的社交,對孩子身心不利。不如在生活中教會孩子學習、推理,形成自己內在的行為規則和道德約束。
04、絕對權力
「大人說話呢,小孩子別插嘴!」
「你個小屁孩懂什麼啊?聽大人的。」
說出這話的父母,還真是把自己當成家長了,完全忽略了孩子的感受。
在孩子面前一副威風凜凜的樣子,對著孩子頤指氣使,根本沒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一點也不尊重孩子的想法。長此以往,會讓孩子不敢發表自己的意見,覺得自己總低人一等。在外人面前,也會是一副抬不起頭的自卑模樣。
05、過於依賴
「孩子,你一定得好好學習,我和你爸的後半生就指望你了。」
「我和你爸這輩子也就這樣了,你可得比我們有出息。」
這是典型的父母將自己未完成的夢想強加在孩子身上的案例。孩子的人生只屬於他自己,父母能做的,只是在一旁協助,但不可以強迫孩子活成你自己心中的樣子。
父母經常對孩子說這種話,會給孩子的心理造成很大負擔,覺得將來有出息養父母是自己一生的使命,從而忘記了自己真正的喜好和任務。這樣成長的孩子,該有多累啊。
Wendy媽有話說:
孩子的成長離不開父母的教育,父母都有自己的教育方式。有的父母不管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正確,也不管孩子是否能接受,反正他就要這樣做。以上5種錯誤的教育方式,中的媽媽趕緊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