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陳美齡,可能有不少人覺得很陌生,但她曾經是一位紅透國外、香港、東南亞的歌手。
1955年,陳美齡出生于香港,14歲時以歌手出道,17歲時到國外發展,20歲時演藝事業達到巔峰時期。
年輕時的陳美齡
當時,她在國外成為與山口百惠比肩的國民偶像;在國內,她齊名鄧麗君,曾與張國榮攜手上台領獎,歌手事業前途一片光明。
然而,就在巔峰時期,她選擇退圈深造,過上普通人相夫教子的家庭生活。
2015年,陳美齡的三兒子收到國外名校斯坦福大學的錄取通知書,至此,她的三個孩子全部考入斯坦福大學。
陳美齡和三個兒子在斯坦福大學
三個兒子全部考入世界名校,這讓陳美齡再次成為眾人追捧的偶像,只不過這一次,她的「粉絲」是望子
成龍
的父母們。
如何讓自己的孩子也能像陳美齡的兒子一樣成才,是所有父母想要尋找的答案,在一次訪談中,陳美齡分享了她的教育心得。
01 不拿孩子和他人比較,讓孩子成為自信快樂的人
陳美齡被問到最多的問題就是如何把孩子培養成學霸,但陳美齡從來沒有想過要把孩子培養標準意義上的高分學霸,她說:「成才之道,萬人萬路,不是每一個孩子都要成為世俗眼中的成功人士。」
她只希望自己的兒子每天起來都是有夢想的,是自信的、快樂的。
陳美齡說,要做到這一點就是不要拿自己的孩子和他人進行比較,孩子被比較得多,就容易產生自卑的心理,即使學習成績再好,這樣的教育也是失敗的。
她舉了一個例子,假如孩子考了倒數第三名,如果這孩子知道父母在意自己的成績排名,那孩子在回家的路上就會想著如何應付父母,他的心里可能想的是:還有兩個考得比我差的呢。
那孩子就會歧視比自己差的同學,但同時又可能嫉妒比考得比自己好的同學。這些不良的心理狀態不僅會浪費時間,也起不到幫助孩子成長的作用。
陳美齡建議想要用「比較」的方式來教育孩子的父母,只拿孩子的過去和現在進行比較。
當孩子考了70分,肯定他這一次比上一次的68分考得好,有進步,同時也鼓勵他繼續努力:「不過呢,還有30分才滿分,我們來看看試卷上還有哪些知識不明白的,我們來一起復習下。」
通過這樣的溝通方式,讓孩子真正以學到知識為目的,而不是追求分數的高低。
02 讓孩子相信無論考多少分,媽媽都是愛妳的
要讓孩子不會因為考得低分而自卑、考得高分而沾沾自喜,需要父母言傳身教,從行動上體現出無論孩子考多少分,爸爸媽媽都是愛他的。
陳美齡的大兒子剛上小學的時候,有一次考試,陳美齡問兒子是否考完試了,兒子否認了。
過了兩天再問,兒子還是說沒考。後來,陳美齡在兒子的書包里發現了試卷,他考了70分,陳美齡意識到兒子在撒謊。
陳美齡一家
她把兒子拉到身邊,詢問他為什麼要騙媽媽,兒子說因為分數低,不想讓媽媽知道。聽到這句話,陳美齡很心疼,原來兒子認為自己分數低媽媽就不愛他了。
她覺得這是一件很嚴肅、很重要的事情,她跟兒子解釋說,無論妳考得多少分,媽媽都是愛妳的,所以妳不需要對媽媽撒謊。
當時孩子年齡小,他并不能真正理解媽媽所表達的意思,而為了兒子從心底里認為媽媽真的是無條件地愛他,陳美齡整整和兒子溝通了8個小時,中間吃點東西、上個廁所,又繼續。
這一次的溝通后,兒子再也沒有向媽媽隱瞞過什麼。
後來的二兒子、三兒子也經歷過類似的溝通,每一次陳美齡都傳達給孩子:無論妳成績怎麼樣、或者做錯了什麼事情,都不會影響媽媽對妳的愛。
陳美齡對孩子無條件的愛,讓孩子感受到充分的安全感,這份安全感讓孩子更加自由地享受學習本身,而不是在意一時分數的高低。
03 讓孩子真正把學習當成樂趣
雖然分數的高低沒那麼重要,但是讓孩子愛上學習卻是一件極其重要的事情。
陳美齡的教育心得就是讓孩子的學習過程變得豐富多樣、有立體感。
比如,當孩子們學雨水,如果外面剛好下著雨,陳美齡會讓孩子們穿上雨衣,跑到雨水里踩水,帶他們到公園里捉蝸牛,觀察雨天帶來的變化。
孩子們會因為親身的體驗對雨水有更深刻的理解,從而激起更多探究的欲望,這時陳美齡會打開世界地圖,帶他們學習世界上哪些國家雨水多、哪些國家雨水少,把各種與雨水相關的知識都聯系在一起,讓孩子的學習立體化起來,深化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通過這樣的學習,第二天孩子也會更有興趣想要回學校學習更多新鮮、有趣的知識。
讓孩子愛上學習,在學習中感受到快樂,是陳美齡教育的重要原則。
總結
陳美齡的教育方法中體現出她對孩子完全的接納和包容,相比于學習成績,她更在意的是孩子的快樂與否,而恰恰這種看似與學霸培養背道而馳的教育方法造就了三個國外名校大學生。
所有的父母都希望孩子能成才,但如何才能讓孩子成才而非追求分數至上,是我們都需要思考的問題。
懂教育的意義,才能真正讓孩子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