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1歲前請自己帶孩子,6歲前要對孩子說不
2022/10/27

昨天,一個寶媽向我吐槽:每一次跟孩子說「不」,他就開始哭鬧耍賴。

面對一個鬧騰的孩子,想要做到心平氣和,于父母而言絕對是一場艱難的修行。

細想一下,生活中我們的確跟孩子說了很多「不」字:

吃飯的時候,不能看電視; 飯桌上,不能只挑自己喜歡的食物吃; 公共場合,不要大聲尖叫;

跟孩子說「不」的生活場景實在太多了,然而很多父母會發現,雖然說了很多次「不」字,可孩子還是一而再再而三地重演,真是讓人心累呀。

有的父母會一時忍不住,沖著孩子大吼大叫,企圖震懾住孩子。

記得賈靜雯在《媽媽是超人》中說過這樣一句話:

「你越跟她吼她就越大聲,因為她害怕了。她越怕就越會用失控的方式,去讓你知道我害怕……

大人一定要沉住氣,過掉他們的鬧情緒。

面對孩子的鬧騰,父母要控制住自己的情緒,跟孩子說「不」,他不聽,可能是方法用錯了。

1歲前請自己帶孩子

心理學上有一個非常著名的「哈洛恒河猴」實驗:

研究人員,將剛出生的小猴子與母親分離,然后同兩個人造「母親」關在一起。

一個是鐵絲媽媽,胸前掛著奶瓶;

另一個是布料媽媽,沒有奶,但卻有柔軟的絨布。

實驗結果發現,只有當小猴子餓的受不了的時候,才會去鐵絲媽媽那里吸吮乳汁,其他時候都會跑去和絨布媽媽待在一起。

在隨后多年的科學研究證實,母親與嬰幼兒的依戀關系,不僅僅是哺乳這麼簡單;

還有其他一些重要的環節,比如身體接觸、撫摸、及時回應孩子的互動等等。

不論因為什麼因素,孩子出生后的第一年里,第一照料人最好是媽媽。

因為這段時間,孩子和母親彼此需要、相互依賴地一起生活;

讓雙方都順利渡過這個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經歷著巨大轉變的時期,這個時期也被稱為「共生期」。

孩子在小的時候,尤其是1歲半之內,最好是自己帶孩子,有一個固定的撫養人,這能讓孩子的安全感得到滿足。

當孩子的依戀和安全感得到滿足,就會出現愉快、輕松的感覺,相反,孩子就會出現煩躁不安的現象。

心理學研究發現,若是人在生命早期長期沒有得到這種依戀的滿足,就容易產生不滿足感、從而產生煩躁、敏感、神經質等性格障礙。

蒙台梭利博士在其原著《有吸收性的心靈》書中提到,人類個體從產生、形成到發育成熟要經歷兩個胚胎期。

一個是從受孕到離開母體成為獨立的個體,這是胎兒期,也稱為生理胚胎期;

另一個則是從出生到三歲(0-3歲)的心理胚胎期。

精神胚胎期是嬰幼兒逐漸從無意識轉化成有意識,形成感知、記憶、想象、思維等認知能力的發展重要階段。

同時也是嬰幼兒興趣、能力、氣質、性格等發展關鍵時期。

在孩子出生后的第一年,不管如何艱辛,一定要自己帶孩子。

6歲前要對孩子說「不」

孩子的成長需要父母「愛」的關懷,但愛的本質并不僅僅是滿足。

更不是百般遷就,滿足孩子的「快樂」。

我們常常說要愛孩子,以至于有的父母全盤「接納」孩子的無理要求,更不懂得怎麼拒絕孩子。

面對孩子的無理要求,父母一定要拿出勇氣跟孩子說「不」。

我們首先要明確,對孩子說「不」,最根本的目的應該是這兩點:

一是,讓孩子停止某種錯誤的行為;二是,教給孩子正確的做法。

帶著這個目的,可以這樣跟孩子說「不」。

父母在對孩子說「不」的時候,一定要情緒平和、淡定,不能帶有情緒地去管教孩子;

更不能對孩子冷嘲熱諷,對事不對人,這是教育孩子最基本的底線。

1、對孩子的不合理要求說「不」。

生活中,當你發現孩子看到別人的玩具好玩,非要帶回家的時候;

或者帶他去逛街,看見好玩的東西,明顯不適合他這個年齡段,不聽勸阻非要買的時候……

當孩子有了這種「不達目的不罷休」的心態出現的時候,你就要對他的不合理要求說「不」。

孩子可能會表現出哭鬧或者耍賴,尤其是第一次拒絕孩子的時候,他的心理會接受不了,繼續哭個沒完沒了。

這時候,作為父母不要責罵孩子,也不要在這個時候講道理,更不要選擇離開,躲得遠遠地。

最好的方式,就是靜靜地陪在他身邊,看著他哭。

并告訴他「你這樣做是不對的,你想哭,我就陪著你,等你情緒穩定了,我再告訴你該怎麼做」。

孩子哭一段時間之后,看到你堅定的態度無法動搖,也就平復了心情。

2、用規則正面約束孩子的行為。

與其每次對孩子說「不」,不如及早就定好規則,用規則約束孩子的行為。

意大利教育家瑪利亞·蒙台梭利博士說,3-6歲的孩子通常被稱作「潮濕的水泥期」,這個時候孩子的可塑性最強,是立規矩的最佳時間。

6歲前若不給孩子立規矩,再好的教育都是無用的。

為孩子設立六條基本規則:

(1)粗野、粗俗的行為不能有。

(2)別人的東西不可以拿,自己的東西由自己支配。

(3)從哪里拿的東西放回哪里。

(4)玩具和所有公共用品,誰先拿到誰先使用,后來者必須等待。

(5)不可以打擾別人。

(6)做錯事要道歉,并且有權利要求他人道歉。

孩子心中有規則,有界限,做事就會明白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能做,也才能對自己的情緒、行為和態度負責。

3、先共情,再解釋說「不」

心理學家武志紅老師說:

孩子就是父母情緒的接收器,當父母不安時,孩子就會立即警覺;

當父母放松時,孩子立即感到愉悅。

再跟孩子說「不」之前,不妨先跟孩子共情一下。

比方說孩子哭鬧的時候,我們該怎麼做呢?

首先,我們要認同孩子的感受,同時給他一個擁抱,在情緒上與孩子產生共鳴。

其次,要引導孩子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

當孩子情緒爆發的時候,共情和陪伴,待孩子情緒穩定之后,可以試著幫他說出感受、總結情緒。

孩子雖然小,但是也需要被理解、被尊重。

若只是一味的對孩子說「不」而不做解釋,這種強硬的方式會讓孩子產生倔強、逆反心理。

這個時候,父母的耐心解釋就非常有必要。

比如要到睡覺的時間了,孩子想要吃糖;

面對孩子的要求,家長倘若堅持「不行」、「不可以」,拒絕孩子之后也不解釋,孩子就很難理解,為什麼不讓我吃。

在拒絕完孩子之后,可以這樣表達:

我知道你現在很想吃糖,但是現在我們要睡覺了,現在吃糖對牙齒不好,不如留著明天再吃吧!

拒絕孩子之后,耐心解釋一下,并給出具體的建議,孩子能感受到自己的話是被父母聽進去了,自己的想法也得到了尊重。

即使父母沒有答應自己的要求,但一想到父母的建議,也會順利接受。

教育孩子的方式有很多種,但目的只有一個,那便是讓孩子變得更優秀。

與其做一個高高在上發號施令的父母,不如告訴孩子為什麼不能做,并建議孩子如何去做,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引路人。

這8張數學公式打印出來,讓孩子背到脫口而出,做到靈活運用,數學成績差不了
2023/05/06
娘胎里「自帶」的性格,寶寶是內向還是外向,應該如何判斷
2023/05/06
這四種孩子將來最沒出息,容易被社會淘汰,家長有很大責任
2023/05/06
3歲小孩不小心和父母走散了,當她說出爸爸名字時,警察笑翻了
2023/05/06
「我媽三天沒打我了」,小學生0分作文走紅,網友笑翻:這孩子太真實
2023/05/06
寶寶在捷運上「盯著一個人」看了20分鐘,寶媽抬頭一看,直接笑噴
2023/05/06
請了新保姆后,兒子變得「嗜睡」,寶爸查看「監視器記錄」后,直接塞給保姆10萬元
2023/05/06
龍鳳胎哥哥總是「半夜哭醒」,寶媽偷偷安裝「監視器」,隔天查看「畫面」后氣得渾身發抖
2023/05/06
爸爸給女兒取名「冬曦」,自覺溫婉柔美太有文化,寶媽怒了:你連名帶姓讀來聽聽
2023/05/06
日本媽媽對孩子的教育,值得家長們學習,真不是崇洋媚外!
2023/05/03
有兩種「怪癖」的孩子看似不太聰明,實則智商可能超過常人許多倍
2023/05/03
如果發現孩子有六種表現,說明你已經教育的很好了,請繼續保持不要焦慮
2023/05/03
孩子是父母的鏡子!有3種性格的媽媽,要注意了
2023/05/03
如果孩子出現以下4種行為,父母就要注意了,是不是平時給孩子太多沒有原則的愛?
2023/05/03
孩子將來是否好帶,娘胎里就定型,這兩點能看出來
2023/05/03
別讓孩子穿這3種衣服去幼兒園,老師嘴上不說,心里其實很反感
2023/05/03
越沒本事的父母,越喜歡給孩子灌輸這些觀念,害了孩子還不自知
2023/05/03
資深幼師坦言:第一天上幼兒園就不哭的孩子,往往有這樣的父母
2023/05/02
媽媽帶姐弟倆坐區間車睡著了,視線落在媽媽的手上,網友:眼眶濕了
2023/05/02
「為什麼我家娃這麼難帶」!孩子好不好帶,在娘胎里就早已注定
2023/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