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父母會發現,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是非常愛哭的,而孩子愛哭對于父母而言是一件「頭疼」的事情,所以有一些父母會選擇制止孩子哭泣的行為,慢慢的孩子就習慣了強忍不哭。而從小愛哭的孩子和強忍不哭的孩子,長大後會有明顯的差距。
小葉的孩子從小就愛哭,遇到一點不順心的就開始掉眼淚,每一次她都要哄好久孩子的情緒才能夠穩定下來,孩子愛哭這件事讓小葉覺得苦惱不已。于是她就像自己的同事吐槽,但同事卻認為,孩子愛哭並不是一件壞事。
同事表示她的孩子小時候也愛哭,但每一次她都會強力的阻止孩子哭泣,久而久之孩子也就學會了強忍不哭。但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同事卻發現,孩子雖然不再愛哭,
但他的性格卻變得有一些內向,遇到問題只會藏在心裡,不願意和父母溝通。
在這之後同事才意識到,孩子哭泣其實是在宣洩情緒,而她不讓孩子哭,其實是剝奪了孩子宣洩情緒的機會,所以孩子也就只能夠將情緒放在心裡。
1.幸福指數不同
小時候經常忍著不哭的孩子,長大後性格會變得比較內斂、孤僻。如果過于收斂自己的感情,就會給人一種很難親近的樣子,生活比較壓抑。甚至走入婚姻後也會有一定影響,生活幸福指數遠不如小時候愛哭的孩子。
因為愛哭並不等于脆弱,愛哭的孩子把情緒發洩出來,之後的心情會更坦蕩些,遇到不開心的事情通過父母解決,孩子不會讓情緒左右自己,生活的也更通透灑脫,將來生活上體驗感也更幸福。
2.心理出現問題
愛哭的孩子,遇到讓自己生氣、難過的事情時,會及時得發洩出來傳達給父母,這樣方便家長了解孩子的心理發育情況,孩子把情緒釋放出來,得到爸媽的安慰後心理會更陽光的成長。
而總是忍住不哭的孩子,看似內心很堅強、很懂事,實際上是孩子不會表達自己的情緒,如果父母也沒有及時數到,孩子從小就會往心裡埋事,心理會過于承受壓力。將來容易養成自閉、抑鬱的性格。
3.共情能力更強
丹麥心理治療師伊爾斯·桑德曾經在書中寫到:「愛哭,是因為擁有高敏感特質。」而擁有這種體質的孩子他們的共情能力往往更強,他們能夠很好的去體察別人的情緒,而這樣的孩子無論是在學習中還是在工作當中,他們都會更加的受人歡迎。
總的來說,小孩子愛哭不算什麼大問題,家長不要把孩子堅強不哭一味地當做好事,適當地讓孩子釋放壓力,孩子才能身心健康的成長。當然讓孩子從小養成愛哭的習慣也不是一件好事,不要刻意地打壓和限制,讓孩子在成長中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才是正確的教育。
「哭」,不是什麼可怕的事情,最大的心魔在于:家長不允許孩子哭,從心底裡討厭孩子哭,故而採取了一些錯誤的方式去對待,比如粗暴地制止、恐嚇、威脅,結果有可能導致你要花費更多的時間精力去應付。
所以,別著急,請先讓孩子把不滿的情緒通過淚水,安全地釋放出去,緩一緩,先處理情緒,再處理實際問題。
1、面對孩子哭,家長要保持冷靜,不要煩;
2、接納孩子的情緒,尊重孩子哭的權利,傾聽孩子;
3、引導孩子學習管理情緒的方法。
父母總是渴望給孩子一個幸福的童年,希望每天看到孩子燦爛的笑臉,享受做父母的幸福快樂。然而,幸福的童年絕不意味著只有笑臉,幸福也不意味著拒絕哭泣。相對于笑,哭可能更接近于我們的本質,哭也是我們表達情緒的重要方式。
必要時伸出我們寬大的臂膀,讓孩子有一個可以依靠的港灣:「哦,在我這麼傷心的時候,有爸爸媽媽支持著我!」頓時內心注入了無窮的力量。
「我快樂的時候,我是真的快樂,我的笑容發自內心;我悲傷的時候,我也是真的悲傷,我的淚水發自內心。」孩子的哭泣,正是為了更明媚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