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能夠讓父母一秒「暴躁「的事情就是給孩子輔導功課,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孩子地功課也成為了家長的功課。每當孩子放學回家,父母就開始為孩子的作業煩惱。
寶媽輔導兒子功課被氣哭
有一個媽媽在給孩子輔導功課的時候,被氣得默默流淚。而事情的起因是孩子寫字不會空格,即便媽媽提醒了幾次,還是改正不過來。而后她的耐心值也就降低了,孩子也覺得委屈,于是就在一旁哭泣。
而寶媽看到孩子哭了,是既生氣又心疼,于是也默默的開始流淚,而后一邊哭一邊又拿起了橡皮擦幫孩子修正。修改完后又默默的把作業本放回孩子面前,孩子用手擦干自己眼淚后,又開始做起了功課。
而事后孩子都爸爸解釋道,孩子剛從農村的幼兒園轉到縣城的幼兒園,所以還沒有適應新的作業格式。
看到視訊中大人和孩子一起哭泣的場面,很多網友都評論表示:和我輔導孩子時一摸一樣,完全是感同身受。
父母在輔導孩子作業的時候,總是會被孩子的低效率的完成情況感到無可奈何。明明是孩子上課學習的內容,難度系數也不高,但孩子總是磨磨蹭蹭,所以完成作業需要花費很長的時間,中間還涂涂改改無數次。
而實際上,孩子做功課的效率低,很可能是孩子上課的時候沒有專心,所以沒有很好的掌握老師教授的知識內容。而當他們沒有消化和吸收知識點,就很難快速準確的完成作業。
除此以外,有些孩子的專注力和耐心不夠,所以總是很容易就走神。再加上作業對于他們來說是非常枯燥的,所以很多孩子寫沒一會兒就開始玩起手邊的玩具,亦或者是提出要上廁所等事情。
為了讓孩子更好的完成作業,所以不少家長會選擇陪孩子做功課,當孩子寫錯的時候,家長也會第一時間的去糾錯,而實際上,這種方式對于孩子而言是弊大于利的。這種方式會導致孩子的精神處于高度緊張的狀態,關注點就很難放在作業上。
相信很多家長都有疑問,自己到底應不應該陪孩子做功課呢?
實際上,父母是可以陪孩子做功課的,但一定要掌握正確的方式。陪孩子做功課并不是幫孩子做功課,所以父母不要一直糾錯,
而是應該讓孩子自己做檢查。當孩子遇到不懂的問題時,父母要引導孩子去思考,而不是直接告知答案。
同時,父母不要嚴格地要求孩子每一分每一秒都在做功課,這樣孩子很快就會失去耐心。父母可以引導孩子根據自己的作業量制定時間表,而后給孩子設計獎懲制度,養成孩子按時按量完成作業的習慣。
而且父母要懂得給孩子營造一個學習環境,孩子在做功課的時候,父母也可以在孩子身邊看看書或者是完成自己的工作,注意不要制造噪音分散孩子的注意力,這樣潛移默化之中也能夠帶動孩子的學習熱情。
家庭作業是為了鞏固孩子所學的知識點,也是為了檢測孩子當前的學習態度。所以如果父母發現孩子無法高效完成功課時,要及時地找到原因,這樣才能夠針對性地去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