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他們身上,我們可以領略到這個民族思維方式的嚴謹和價值觀的優秀之處。德國僅僅只有8000多萬人,卻獲得了世界上近一半的諾貝爾獎。
德國教育值得一提,一直以來都被人稱為「神」一般的存在。
以學生投入產出比(投入的學習時間和最終的學習成績之比,即學習效率)來衡量,德國學生的表現僅次于排名第一的芬蘭,排名第二。
我的鄰居是從德國回來的家庭,一來二去時間久了,也就慢慢熟悉了起來。
一次,去她家做客,她家是個小男孩,幼兒園是在德國上的,看著不過6歲的樣子,竟然能自己收拾好房間。
把晾干的衣服疊好放在衣柜,然后就在房間里看起了科普繪本。接著給我講了飛機為什麼會起飛、地下行駛的捷運是怎麼樣建成的這樣的小知識。
當時我很好奇,為什麼他的孩子不僅自理能力強,就連科普知識都這麼多。
鄰居就說到了,其實這和孩子在德國受到的教育有關。除此之外,她還提到了德國孩子擅長的三樣能力,而這些我也感覺是我們台灣孩子一直以來所欠缺的!所以我覺得父母們可以看看。
01到大自然當中去親身體驗
在德國卡羅鎮一個名為Pankgrafen森林的幼兒園,有21個孩子無論天氣情況多麼惡劣,都會早起到「室外教室」學習,最低時氣溫是零下28攝氏度,孩子們也堅持在室外。
這些孩子很少感冒發燒,在少數格外嚴寒的日子里,孩子和老師會鉆進露營賬篷暫時躲避一下,多數時間都是戶外。
老師們也會帶著孩子們去學習、認識社會,帶著孩子們走出學校,接受社會大家庭的訓練,他們會到警察局,了解警察叔叔的日常工作、以此學習如何報警、學會遇到壞人如何保護自己。
這就是他們所奉行的「自然教育」,培養孩子們欣賞自然的能力。
經歷一些風險,孩子就會學會如何規避危險、應對危險。在中國,大多數孩子基本上不會接觸到大自然的環境中去,多數都在各種各樣的補習班興趣班中度過,在這方面確實是欠缺的。
02獨立的能力
教育專家認為,讓孩子自己發現其中的樂趣并且能獨立思考,是解決這個問題的根本。
在德國的幼兒園里,最突出的一個特點便是重視培養兒童的
獨立性。
而且這種對獨立性的培養滲透在日常活動的方方面面。
例如,孩子們在活動結束后要在老師的帶領下自己把玩具整理好,還不會走的孩子,爬著也要自己把身邊的玩具放入筐子。當孩子們剛剛能拿穩勺子時,便要開始自己吃飯,大一點的孩子要和老師一起在飯前擺放餐具,飯后還要自己把餐具放到指定的地方。
相對于大多數中國父母為孩子包辦一切,像是吃飯、穿衣、穿鞋等,德國的小孩子都是自己做。
03從小鍛煉孩子的專注力
大部分德國孩子都有個很明顯的特征:那就是
注意力很集中。
吃飯時就是認真吃飯,看書時就是認真看書,拼拼圖一定拼好,一人安靜的玩兩個小時,或者數年如一日的堅持踢球,堅持跳舞,或者堅持每個周末回去看爺爺奶奶!
我想這都是得益于他們在幼兒園時期的教育 ,學校利用游戲的方式來培養他們的各種邏輯思維能力,其中包括了數學類游戲、下棋、走迷宮、搭積木、玩魔方等等。
據國外的一項研究報告證實:98%的孩子智商都是差不多的,只有1%的孩子智商是天才,也只有1%的孩子智商是不聰明的。那孩子成績怎麼懸殊那麼大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能否注意力集中,持續地學習與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