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舍不得孩子吃苦,將來他就要吃盡生活的苦」
過去物質生活匱乏,生在那個年代都會吃不少的苦,可能天還沒亮就要去砍柴,冬天還要收樹葉燒炕……
現在物質生活提升了,作為父母都不想讓孩子吃苦受累,下血本也要給孩子創造更好的生活,可一味地「溺愛」 真的好嗎?
美國心理學家約翰•華萊士•貝爾德認為,溺愛孩子是在以愛的名義摧毀他,甚至影響一生。
特別是在這三件事上,父母越「狠心」孩子越優秀,舍不得只會害了他:
都說「母子連心,母女連心」,別人看見娃哭不心疼當媽的可是十分心疼,不想讓孩子掉一滴眼淚。還有些父母會覺得不能慣著孩子,不允許孩子哭,越是哭越不去安慰。
事實上,父母更應該做的是不否定孩子的情緒,讓他們適度地發泄以及試著去感同身受,知道孩子哭的背后是什麼原因,要比立馬安慰他或制止他效果更好。
比如孩子得不到想要的玩具撒潑打滑、大哭大鬧,父母可以先讓他宣泄情緒,等孩子不再哭泣后,告知不買的原因是家里玩具太多了,還有沒打開的新玩具等等;如果你根本就不知道孩子哭的理由,除了是屎尿屁等生理現象,不妨大膽放任他哭,他只需要知道媽媽是陪伴他的就足夠了。
出于溺愛的心理,在媽媽眼里「孩子就永遠是孩子,始終是長不大的」。
前幾天,看到了這樣的場景:餐桌上有一對母女, 孩子大約七八歲的樣子,可媽媽還在親手給孩子喂飯,很難想象孩子日后的生活會怎麼樣……
喂飯這件事在父母眼里司空見慣,但按照孩子成長的軌跡來看,大多數寶寶六個月就可以吃輔食,八九個月大就可以抓食物往嘴里放, 一歲半到兩歲左右能用勺子自己吃飯。如果兩歲了還替孩子喂飯,他逐漸養成了「自己不做有人替做」的習慣,再想讓他自主吃就會難如登天, 所以更需要父母適度放手。
調查發現:有80%以上的家長不會讓孩子做家務,更多的家長寧愿給孩子安排學習任務,也不愿意他受勞累之苦。
哈佛大學曾有一項長達20年的研究,分別對比做家務和不做家務的孩子,結論卻是做家務的孩子就業機會更大,年收入水平比不做家務的孩子高1/5。
可見,即使是簡單的家務活也能鍛煉出優秀的孩子,與其讓他過著無憂無慮養尊處優的生活,不如讓他從小嘗盡生活的酸甜苦辣,知道美好生活要靠自己的雙手創造,比對生活一無所知要強。
一般來說,孩子到3歲左右就可以教他做家務活了,剛開始不能心急從易到難,循循漸進地進行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