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具玩好了,收拾沒有」
「吃飯前有沒有洗手」
「與小朋友爭吵、爭奪同一件玩具」
「喜歡亂涂亂畫、亂丟東西」
「喜歡捉弄人、說臟話」
…
為人父母之后,是不是覺得這些事情在自己孩子身上總是沒完沒了地上演著呢?當我們想要和孩子理一理規矩時,卻發現孩子幾乎都是秒變「小叛逆」,忤逆起來就像是一只發了瘋的「熊孩子」,要麼是公然挑釁反抗、要麼是直接假裝聽不見。
這種好像和孩子隔著十萬八千里的距離,也讓無數家長們感到:「立規矩太難」,可孩子的成長是需要規矩的,規矩對孩子不僅有著約束作用,同時還能讓孩子得到井然有序的安全感,但有的時候家長們費盡心思地立規矩,在沒有監督的情況下是很難自覺遵守,即便是守住了規矩、也只是暫時性的。
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規矩在孩子成長中至關重要,古人曰「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其實就是告訴我們做人要懂得規矩,而規矩也是每個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堂必修課,一個人想要獲得高處俯視的成功光輝,就必須要受得住規矩,一個家庭想要興旺發達也需要有規有矩。
那麼,一個孩子的成長呢,規矩而言的重要性就不用多說什麼了,一個優秀的孩子背后的好家風,同時也是因為有規矩家庭才可以和睦美滿,而作為父母,想讓孩子的未來充滿光明和輝煌,那麼在家庭教育中最不能忽略的就是規矩教育。
每一個優秀孩子都需要父母的精心教育,那些缺點頻多的孩子身上,也多數都是父母放縱和溺愛出來的,父母之心都是希望把最好的一切留給孩子,可是這種
傾力付出或許可以包容孩子一時、但不能包容一輩子,孩子遲早要接受自己身上的缺點,在現實中懂得糾錯、認識自己,這才是成功人生不可缺少的歷經。
第一個:立規矩不等于聽命令
古神話里,宇宙交給潘多拉一個神秘的盒子,代為保管,并且還一再囑咐說「千萬不能打開這個盒子」,可是,潘多拉看著神秘的盒子越想越覺得好奇,硬生生地憋了一陣之后,她還是選擇破壞規矩,把盒子一打開,最后里面的人類罪惡全部都跑向人間。
一念之差,不僅讓自己犯了錯、同時也闖下了大禍,這便是人們常說的「潘多拉」效應,同時,這個故事也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那就是立規矩不等于聽命令,你越是強調這件事情的神秘,就越容易使人好奇去破壞規矩,所以,立規矩也有著「
不禁不為,越禁越為」的現象。
給孩子立規矩,要麼不立,要立就要明確方向,必須要故弄玄虛、更不要趕鴨子上架,告訴孩子該怎麼做,如何守住規矩,越簡單、越直接的引導,才更容易守住規矩!
孩子玩好玩具后沒有收拾玩具的規矩意識,這個時候,最簡單直接的引導就是讓孩子意識到有始有終這件事:
首先,為孩子準備一個單獨的玩具收納柜(收納箱)
其次,讓孩子知道每一件事物都有對應的分類歸納
最后,我們拿了這件東西、最后就要把它放回原位
三個潛意識規矩引導,再結合生活實物的實踐體驗,慢慢地,隨著孩子習慣慢慢形成,從認知、收納分類、再到放回原位的有始有終,也就自然地融入我們的潛意識,「潘多拉」效應就是告訴我們:「規矩越簡單,越容易遵守」!
第二個:愛和立規矩缺一不可
有一位兒子對媽媽說「媽媽,如果我把我的書房弄亂了,你還會愛我嗎?」
媽媽溫柔地回答說「媽媽對你的愛是永遠不會變的,不過,你的書房不能這樣亂糟糟的,必須要自己收拾整齊」
兒子又問「那我要是把弟弟的衣服弄臟了,您還會愛我嗎」
媽媽斬釘截鐵地回答說「當然,我會永遠愛你,不過,你自己犯的錯一定要勇于承擔,負責把弄臟的衣服洗干凈」。
簡簡單單的一個小故事,其實也是在告訴我們:「一個家庭教育,需要有愛的溫度,同時也需要有規矩,孩子從出生那一刻開始就在學習,同時也猶如一場潔白的畫紙,家長如何描繪,孩子最終就會呈現怎樣的圖中意境,如果對孩子太過于寵溺放縱,那沒有規矩的教育,只會失去底線,如果對孩子太過嚴格又容易心生叛逆。
所以,愛和立規矩從來就不是單選項,二者之間缺一不可,愛孩子歸愛孩子,但立規矩這件事同樣也不能少。
讓孩子在充滿愛的溫暖里自然形成規矩,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育兒先育己,父母是孩子成長里的第一任老師,家長如何做、孩子就會跟著如何去學,想讓孩子遵守規矩之前,身為父母的家長必須要先守住規矩,好的家風才會教育出優秀的好孩子。
孩子每天晚上到了睡覺的時間點就是不早早上床睡覺,沒有「早睡」的規矩遵守,對孩子的學習、乃至成長也有著很大的影響,這個時候就不要只顧著去抱怨孩子不早睡,沒有時間觀、和規矩意識了。
有時間去批評嘮叨孩子,倒不如,把這份時間省著帶孩子早點洗漱,當家里燈都熄了,「該睡覺」的規矩、包括睡覺也就自然形成了,這就是與其說教、不如親身示范的榜樣引導,越是年幼的孩子越是模仿意識強,從小就幫助孩子樹立規則意識,也是極為重要的。
第三個:兩只手表定律的矛盾選擇
從前,有個時髦的人擁有一塊手表,每天可以準確地知道各個階段的時間,可是,手上的手表從一塊變成了兩塊、或兩塊以上后,這樣一來就容易產生矛盾和差距了,好像根本就無法準確地體現同一時間,在混亂的矛盾選擇里,漸漸地,這個人也失去了掌握準確時間的信息。
這就是著名的手表定律,其存在的深層含義,是在告誡大家「凡事不要太貪心」,一個人也不能同時挑選兩種價值觀、或者不同行為準則,多種觀念混合在一起,很容易造成視覺和心理上的混亂,也明確了分工協作、和團隊概念的
重要性。
其實,孩子的成長也是如此,與其糾結如何讓孩子守住規矩,不如鼓勵他們多參加一些團體協作,在實際操作中學會如何體驗規矩,和大家和諧共處、共創輝煌的實踐運用,其實就是在告訴孩子如何守規矩!
幫助孩子有效建立規則意識、團隊精神,我們在教育孩子之前首先要問一問自己,我們想要通過給孩子立規矩達到什麼樣的目的,或者想要通過立規矩起到怎樣的針對性效果,如果還沒有出門我們就責怪孩子穿鞋子太慢、或者穿不好鞋子,接下來無非是兩種情況。
一種情況是家長嫌棄孩子太慢直接上手代替,還有一種情況就是不停地嘮叨責怪,最后只會讓孩子厭煩沮喪,同時還漸漸生出煩躁的叛逆心理。
所以,規則意識需要建立的規則概念,更需要在愛的光環下體現,如果覺得很難拿捏住一點,不如準備一張便利貼,然后在紙上陳列出每個人都需要遵守的規矩。
•自我照顧(飯前洗手)
•家庭責任(吃完飯收拾碗筷)
•社會責任(地上有垃圾要撿起來扔進垃圾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