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和幾個媽媽聊天,說起孩子都喜歡玩藏貓貓,有的媽媽說,這種游戲太幼稚,有的媽媽則表示,自己小時候也愛玩。其實,躲貓貓在民間流傳已久,也就是捉迷藏,看起來還真的挺幼稚的,但這背后卻藏著對孩子客體認知的培養。
所謂的客體認知就是指主體以外的一些客觀事物。而孩子玩捉迷藏的背后就是鍛煉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鍛煉了孩子對待問題的分析能力,甚至可以訓練孩子的心智和肢體的協調和力量。
不管是和媽媽爸爸一起玩,還是和孩子一起玩,小家伙在捉迷藏的過程中體會到了有人陪伴的安全感,同時他們的專注力也被激發了出來。
為了找到更安全的地方,為了能把自己隱藏好孩子們使盡渾身解數,大大提高了孩子專注力。
別以為捉迷藏很簡單,躲藏和被躲藏的關系其實就是對孩子反應力的一種訓練,同時聽覺、忍耐力以及反應的靈敏性都能增加孩子的自信和成就感。
無論是孩子藏得比較好,還是孩子抓住了人都能極好地刺激孩子的成就感,讓孩子覺得通過認真地分析,有了一定的自我分辨是非的能力。
去中心化,是相對于孩子「自我中心」概念而相對存在的,自我中心,是孩子發展中的一種正常的思維,是指將注意力放在我的思考、需求、行為上。
隨著游戲的深入,與游戲伙伴的互動(參與游戲的其他人),逐漸建立課題永久性的概念,明白并不是我看不見,事物就不會存在。
捉迷藏這個活動雖然好,可也要有些注意事項,家長不能忽視。
首先,我們不要藏到誰也找不到你,這樣玩起來就會因為缺乏吸引力和成就感而讓孩子失去找人的樂趣和興趣。
其次要注意安全,不能讓孩子躲進非安全的地方,比如垃圾叢生的地方,車子流通頻繁的地方,可能會導致溺水或者過電的地方等等。
畢竟安全是一切的根本。要想玩得快樂最先要考慮到孩子的安全。
最后,家長盡可能地參與其中,時代不同了,孩子缺乏小伙伴,所以他們更需要有人陪他玩,沒有孩子同玩,但有爸爸媽媽同玩這也是好事啊,面對孩子的渴望,希望家長都能滿足,這樣做,不但可以增加自己和孩子之間的親子關系。在玩的過程中一定要在能夠看到孩子的地方,放縱地和孩子一起玩捉迷藏,我們也能找回我們的童年時光,和孩子一起玩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