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愿意和一個人交往,很大程度上決定因素是,你是否愿意聽這個人講話,如果這個人的聲音是悅耳的,音量適中,不聒噪,那麼繼續長期交往的可能性很大。
相反,即使這個人職位比你高,學問比你深,和你說話時居高臨下,聲音能喊破天際,心中的敬仰此時恐怕也變成了避之不及。
成人之間的交往或許還會克制一些,但是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往往一不小心就變成了大嗓門,孩子層不出不窮的花樣或許惹怒了你,挑戰了你的底線,讓你忍無可忍。
可是,大聲說話就真得能解決問題嗎?孩子只是被你嚇住了,迫于壓力,口服心不服,心里或者在悄悄地埋怨你:」就知道吼我,不知道小聲點兒嗎?」
1、順勢引導,理性思考
孩子故意和你對著干,改變一下方式,不再大聲吼叫,講清道理,按孩子說的做,順勢引導,理性思考,讓孩子看看有什麼后果,這個后果是孩子喜歡的嗎?
二寶這幾天嗓子總有有點兒啞,早晨叫二寶喝溫開水,她說「不喝怎麼了?」我說:「不喝水,嗓子啞了,就不能唱歌學聲樂了。」「不學就不學唄!」
「好吧,以后也省事了,不用交學費了。」寶寶一聽,我好像是來真的了,唱歌可是寶寶喜歡的興趣愛好,趕緊低頭把水喝了。
孩子很多時候的所作所為,往往是和家長逗著玩兒,看你生不生氣,家長有時別太當真,你若淡定,不提高分貝大聲說話,孩子也就淡定,理性思考做事。
2、控制音量是一種修養
梁實秋說:「一個人大聲說話,是本能;小聲說話,是文明。」
大聲說話是一種本能,不需要思考,而控制音量是一種修養,是對別人的尊重,也是對自己的尊重。
有一句老話說「自古貴人聲音低」,的確如此,一個人底氣越足,能力越高,聲音越沉穩,相信用柔和的語言也能征服他人。
而不自信的人,通常會不自覺地抬高聲調,變得聲厲內荏起來,歸根結底,害怕別人不聽,所以虛張聲勢,想用聲音壓倒對方。
這種方法尤其會用在孩子身上,孩子也學會了討價還價,學會了大聲說話,影響孩子今后的發展格局和層次,讓孩子做個溫文爾雅的人,會獲得更大的成功。
3、從現在開始學會控制音量
想要改變,從現在開始,變得和顏悅色,想要大聲說話時,先深吸一口氣,一切都沒什麼大不了,想要別人改變,更要聲音保持柔和穩定,有理不在聲高,還能讓自己保持好情緒,何樂而不為?
如果孩子不聽話,幫助孩子推演到錯誤做法的后果,讓孩子考慮,相信孩子經過理性的自我判斷,能夠趨利避害。
有實力有能力的人不需要抬高音量,靠講道理,擺事實就能說服別人,這才是真正的智慧,想想大聲說話的樣子,只能降低自己的格局。
大聲說話很簡單,不需要思考,控制好音量不容易,需要慢慢地修行,不斷增加自己的修養,將說話這門藝術錘煉得爐火純青,還需要時間。
想要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父母也要努力往這方面靠近,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做一個不喧嘩,內心溫柔堅定的人,擁有更強大的氣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