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只有8000多萬人口,中國近13.9億人口,計算下來,德國人口約占中國人口的1/17。
但是,你們有所不知的是,人口資源「緊缺」的德國與與德裔人士卻包攬了全世界一半的諾貝爾獎,比任何一個國家都要多。
這就不禁令人深思,難道諾貝爾獎被他們承包了嗎?他們憑什麼可以連連得獎?
大家現在大可不必憤憤不平,等看完這篇文章,可能就懂了。
當中國的孩子沉溺在學拼音、學英語、 學數學、學詩歌、學朗誦、學繪畫、學舞蹈……中無法自拔的時候,德國的憲法裡明文規定不能有「學前教育」,禁止對孩子的智力過早開發。
因此,他們的幼稚園是這樣的——
一、」玩「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在學校期間,他們沒有學習任務,才藝培養,孩子們最重要的事情是「玩」。
老師會交給他們最為使用的知識,寓教于樂同時受益匪淺。
他們會參觀警察局,警察叔叔會告訴他們如何報警,碰到壞人是該如何處理以及警察叔叔究竟是幹嘛的。
他們會參觀市政府,認識市長,看看這個為他們服務的市長是什麼樣子的。
他們會拿著錢去自由市場,學習怎麼買東西,體會市場中的小江湖。
他們會去花圃, 參觀花圃的種植,學習如何分辨花草植物。
在南瓜收穫的時節,他們跟老師一起做南瓜湯;在聖馬丁節來臨的日子裡,他們會跟老師一起糊紙燈、遊街來紀念這位騎士聖人……
後來,孩子學會了自己修理玩具, 自己管理時間,自己約會,自己制訂計畫, 自己搭配衣服,自己整理東西,自己找警察……一個個5、6歲的孩子,生活能力很強。
二、故意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為什麼 8200 萬的德國人分享了世界上 一半的諾貝爾獎?答案竟然是——不要過早過度開發兒童智力。
所謂」輸在起跑線上」是偽命題,沒啥用,倒是可以折騰孩子和家長。
在德國,法律規定不能對孩子的智力進行過早的開發,因為他們認為在孩子的智力沒有發育完善之前,過早的讓孩子接觸教育,反而是一種禁錮,反而剝奪了孩子自由發揮的空間。因此孩子在小學前「唯一的 任務」就是快樂成長。因為孩子的天性是玩耍,所以要做符合孩子天性的事情, 而不應該違背孩子的成長規律。
如果說在上學前對孩子非要進行「教育」 的話,那「教育」的重點只有三個方面 :
1、基本的社會常識。比如不允許暴力、 不大聲說話等。
2、孩子的動手能力。在幼稚園期間讓孩子根據自己的興趣參與手工製作,讓他們從小就主動做具體的事情。
3、保護孩子的情感胚胎,培養情商,培養領導力。
1、事實與環境教育
這是一種喚起幼兒環境保護的初步意識的教育,通過觀察周圍環境,訪問不同機構, 增強幼兒對周圍環境的興趣,直觀體驗自然過程。通過各種方式讓幼兒接觸自然,是促進兒童成為環境保護主人的前提。比如讓幼兒認識能量與水的意義,避免製造多餘垃圾的意義,或讓孩子們直接參與分揀垃圾等。
2、實際生活與家政教育
就是通過設計有意義的情境,給孩子以體會,形成集體生活中必須具備的技能。如穿衣,熟悉使用各種玩具,認識每年的重要事件,掌握家務勞動技能(整理房間、洗衣 做飯等),熟悉交通規則,學習一些儀器使用(收錄機、煎烤箱),對緊急情況作出反應。
給孩子機會,進行模擬練習。 對于一個德國孩子而言,他們要在幼稚園裡度過將近 4000 個小時,經過漫長的探索和改進,德國提出千萬不要把幼稚園變成學校的理念。 如何運用這近 4000 個小時,是幼稚園面臨的一個問題,孩子們要快樂地成長,要學會遊戲以及和小夥伴相處,要做的事也很 多,他們把教育融合在玩耍中。在德國很少有孩子不願意上幼稚園的,因為在幼稚園裡, 輕鬆自在又有很多小朋友,為什麼不去呢。
讀到這裡,大家應該已經明白了為何德國人可以承包諾貝爾獎這片「魚塘」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