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的性格特征在童年時期就已經得到展現了。有的人性格開朗,即便在陌生人面前也能不斷表達自己的想法。有的人性格內向,在親人面前也不敢輕易開口說話。
不過在大部分家長心中,孩子的性格表現并不值得自己過多關注。他們有時會抱怨內向的孩子懦弱膽小,但又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變得更文靜一些。
遇到那些喋喋不休的兒童時,他們甚至會惡狠狠的要求對方不要來打擾自己。畢竟在成年人的世界中,兒童所談論的話題都是無趣且幼稚的。這讓不少人理所當然的輕視兒童的情緒與表達,認為自己沒有必要在這些愚蠢的問題上浪費時間。
其實即便是年紀較小的兒童,也會因為環境和某些不愉快的經歷,出現負面情緒或是更加嚴重的心理問題。
著名心理學家李玫瑾教授就提出,一個性格內向話少的孩子,和活潑開朗話多的孩子,在10年后會出現非常明顯的差距。
而這些孩子的性格養成,總是與他們的父母有著相當密切的聯系。
李玫瑾教授有一次下班回家,小區的門進門馬上就要自動關閉了。這時遠處一個孩子主動把門攔住,活潑的跟她打招呼說,奶奶你快來,我幫你開門。
李教授一邊加快腳步,一邊微笑著感謝孩子。僅僅通過這樣一個小細節,李教授就推斷出這個小朋友的家里有很多親人,這些親人中大機率有年紀較大的祖輩。因為這個孩子的心地比較善良,就算別人沒有主動提出請求,他也非常樂于提供幫助。很顯然孩子的家屬注重對他進行道德教育,告訴他應該有禮貌的和他人相處,在生活中力所能及地為他人提供幫助。
這個孩子的年紀并不大,遇到陌生人時卻不害怕,還能主動和對方打招呼,這說明家人經常幫他訓練語言表達能力。
同時,李教授還說,如果我們在生活中遇到一個三歲左右的孩子,就可以親切的跟他們搭話,觀察孩子的反應。在搭話時我們要溫柔的引導孩子,比如說你給阿姨表演一個小節目,阿姨就給你買糖吃。
不同的反饋不同性格的孩子會給出完全不同的反饋。有的孩子會比較害羞,但能夠在家人的引導下展示自己。也有的孩子內向內斂,我們能夠從他的眼神中觀察到他想要展現自己的沖動,但他們卻一直堅持不開口。還有的孩子更加木訥,不管我們給出多麼豐厚的獎勵,他們都不為所動。
很明顯這些性格相對活潑,能夠及時作出反饋的孩子,大多生活在幸福溫馨的家庭環境中。他們的家長注重對孩子的管理與教育,也能夠讓孩子感受到愛和安全感。性格沉默的孩子則生活在高壓環境中,并不認可自己的能力。這兩種孩子在10年后的差距會越來越大。
話多的孩子情商更高,不論是學習還是工作,他們都能游刃有余的處理好人際關系。
話少的孩子則傾向于自己思考,他們不喜歡和其他人待在一起,更愿意給自己留出獨處和休息的時間。
美國的一些心理學家也曾觀察過40多個家庭的兒童,這項研究持續了兩年多,參與研究的家庭可以被劃分為三個不同的類別。理解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有一類兒童從小生活在富有的家庭中,他們的父母比較重視教育,依靠腦力勞動為生。還有一類兒童生活在工人階級,他們的父母并不會對他們提出太多要求。
最后一類則是生活條件特別差,需要經常接受救濟的孩子。研究人員發現,那些生活條件比較好的孩子,在一個小時的時間里就能聽到400多句話,生活在福利院的兒童則只能聽到大概170多句。
同時家庭條件比較好的孩子能夠掌握1000多個詞匯,家庭條件較差的孩子卻只能掌握其中的一半。很明顯這種童年時期的環境差異,會讓這些孩子在理解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上出現越來越大的差距。
這也提醒我們,應該重視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關鍵地位,不要將教育完全推給學校或老師。
父母和孩子溝通的時間與頻率,將會影響孩子成年后的詞匯量和表達能力。如果發現孩子在一段時間內變得沉默寡言、不喜歡說話,家長也應該積極進行引導,幫助他們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當然在這個過程中,家長應該學會如何把握尺度。我們可以為孩子提供一些解決問題的思路或方法,而不是要求孩子完全聽從自己的安排。
長時間和控制欲望強烈的父母生活在一起,也會影響孩子的性格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