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話多的孩子和話少的孩子,10年后差距明顯
2022/10/20

每個人的性格特征在童年時期就已經得到展現了。有的人性格開朗,即便在陌生人面前也能不斷表達自己的想法。有的人性格內向,在親人面前也不敢輕易開口說話。

不過在大部分家長心中,孩子的性格表現并不值得自己過多關注。他們有時會抱怨內向的孩子懦弱膽小,但又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變得更文靜一些。

遇到那些喋喋不休的兒童時,他們甚至會惡狠狠的要求對方不要來打擾自己。畢竟在成年人的世界中,兒童所談論的話題都是無趣且幼稚的。這讓不少人理所當然的輕視兒童的情緒與表達,認為自己沒有必要在這些愚蠢的問題上浪費時間。

其實即便是年紀較小的兒童,也會因為環境和某些不愉快的經歷,出現負面情緒或是更加嚴重的心理問題。

著名心理學家李玫瑾教授就提出,一個性格內向話少的孩子,和活潑開朗話多的孩子,在10年后會出現非常明顯的差距。

而這些孩子的性格養成,總是與他們的父母有著相當密切的聯系。

李玫瑾教授有一次下班回家,小區的門進門馬上就要自動關閉了。這時遠處一個孩子主動把門攔住,活潑的跟她打招呼說,奶奶你快來,我幫你開門。

李教授一邊加快腳步,一邊微笑著感謝孩子。僅僅通過這樣一個小細節,李教授就推斷出這個小朋友的家里有很多親人,這些親人中大機率有年紀較大的祖輩。因為這個孩子的心地比較善良,就算別人沒有主動提出請求,他也非常樂于提供幫助。很顯然孩子的家屬注重對他進行道德教育,告訴他應該有禮貌的和他人相處,在生活中力所能及地為他人提供幫助。

這個孩子的年紀并不大,遇到陌生人時卻不害怕,還能主動和對方打招呼,這說明家人經常幫他訓練語言表達能力。

同時,李教授還說,如果我們在生活中遇到一個三歲左右的孩子,就可以親切的跟他們搭話,觀察孩子的反應。在搭話時我們要溫柔的引導孩子,比如說你給阿姨表演一個小節目,阿姨就給你買糖吃。

不同的反饋不同性格的孩子會給出完全不同的反饋。有的孩子會比較害羞,但能夠在家人的引導下展示自己。也有的孩子內向內斂,我們能夠從他的眼神中觀察到他想要展現自己的沖動,但他們卻一直堅持不開口。還有的孩子更加木訥,不管我們給出多麼豐厚的獎勵,他們都不為所動。

很明顯這些性格相對活潑,能夠及時作出反饋的孩子,大多生活在幸福溫馨的家庭環境中。他們的家長注重對孩子的管理與教育,也能夠讓孩子感受到愛和安全感。性格沉默的孩子則生活在高壓環境中,并不認可自己的能力。這兩種孩子在10年后的差距會越來越大。

話多的孩子情商更高,不論是學習還是工作,他們都能游刃有余的處理好人際關系。

話少的孩子則傾向于自己思考,他們不喜歡和其他人待在一起,更愿意給自己留出獨處和休息的時間。

美國的一些心理學家也曾觀察過40多個家庭的兒童,這項研究持續了兩年多,參與研究的家庭可以被劃分為三個不同的類別。理解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有一類兒童從小生活在富有的家庭中,他們的父母比較重視教育,依靠腦力勞動為生。還有一類兒童生活在工人階級,他們的父母并不會對他們提出太多要求。

最后一類則是生活條件特別差,需要經常接受救濟的孩子。研究人員發現,那些生活條件比較好的孩子,在一個小時的時間里就能聽到400多句話,生活在福利院的兒童則只能聽到大概170多句。

同時家庭條件比較好的孩子能夠掌握1000多個詞匯,家庭條件較差的孩子卻只能掌握其中的一半。很明顯這種童年時期的環境差異,會讓這些孩子在理解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上出現越來越大的差距。

這也提醒我們,應該重視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關鍵地位,不要將教育完全推給學校或老師。

父母和孩子溝通的時間與頻率,將會影響孩子成年后的詞匯量和表達能力。如果發現孩子在一段時間內變得沉默寡言、不喜歡說話,家長也應該積極進行引導,幫助他們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當然在這個過程中,家長應該學會如何把握尺度。我們可以為孩子提供一些解決問題的思路或方法,而不是要求孩子完全聽從自己的安排。

長時間和控制欲望強烈的父母生活在一起,也會影響孩子的性格發展。

這8張數學公式打印出來,讓孩子背到脫口而出,做到靈活運用,數學成績差不了
2023/05/06
娘胎里「自帶」的性格,寶寶是內向還是外向,應該如何判斷
2023/05/06
這四種孩子將來最沒出息,容易被社會淘汰,家長有很大責任
2023/05/06
3歲小孩不小心和父母走散了,當她說出爸爸名字時,警察笑翻了
2023/05/06
「我媽三天沒打我了」,小學生0分作文走紅,網友笑翻:這孩子太真實
2023/05/06
寶寶在捷運上「盯著一個人」看了20分鐘,寶媽抬頭一看,直接笑噴
2023/05/06
請了新保姆后,兒子變得「嗜睡」,寶爸查看「監視器記錄」后,直接塞給保姆10萬元
2023/05/06
龍鳳胎哥哥總是「半夜哭醒」,寶媽偷偷安裝「監視器」,隔天查看「畫面」后氣得渾身發抖
2023/05/06
爸爸給女兒取名「冬曦」,自覺溫婉柔美太有文化,寶媽怒了:你連名帶姓讀來聽聽
2023/05/06
日本媽媽對孩子的教育,值得家長們學習,真不是崇洋媚外!
2023/05/03
有兩種「怪癖」的孩子看似不太聰明,實則智商可能超過常人許多倍
2023/05/03
如果發現孩子有六種表現,說明你已經教育的很好了,請繼續保持不要焦慮
2023/05/03
孩子是父母的鏡子!有3種性格的媽媽,要注意了
2023/05/03
如果孩子出現以下4種行為,父母就要注意了,是不是平時給孩子太多沒有原則的愛?
2023/05/03
孩子將來是否好帶,娘胎里就定型,這兩點能看出來
2023/05/03
別讓孩子穿這3種衣服去幼兒園,老師嘴上不說,心里其實很反感
2023/05/03
越沒本事的父母,越喜歡給孩子灌輸這些觀念,害了孩子還不自知
2023/05/03
資深幼師坦言:第一天上幼兒園就不哭的孩子,往往有這樣的父母
2023/05/02
媽媽帶姐弟倆坐區間車睡著了,視線落在媽媽的手上,網友:眼眶濕了
2023/05/02
「為什麼我家娃這麼難帶」!孩子好不好帶,在娘胎里就早已注定
2023/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