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最近,在一個育兒群裡聊天,有位年輕的媽媽非常焦慮。
她的兒子剛滿五歲,今年四處托關係讓兒子在九月入學了。她的想法是,趁孩子小,腦子靈光,提前一年上學,就能提早學知識,比別的孩子領先一步。
可沒想到,開學沒幾天,各種問題就接蹱而至。
開始是孩子各種哭鬧拒絕去上學,好不容易哄去了學校,又聽老師說,孩子不愛說話、不寫作業、上課走神。
更讓她崩潰的是,在幼稚園就能獨立上廁所的兒子竟然連續兩天尿濕了褲子……
群裡的媽媽們說,可能孩子太小了,不能接受課業負擔,還是明年再考慮上學吧。
可這位媽媽卻堅持說,那不行,我同學的孩子都是提早讀書,成績好得很,我瞅自己家兒子又不比他們傻,憑什麼甘落人後?
我啞然,想起之前刷爆朋友圈的「陪孩子寫作業,家長急到送醫院」等文章,乍聽起來,都是孩子不爭氣讓父母著急,可仔細想想,太迫切讓孩子成材,加上虛榮與攀比的心理,是很多父母著急的根本原因。
換句話說,是我們把自己的希望過度加注在了孩子的身上,用成人世界的期待與生存法則,去催促孩子成長。
教育學家趙忠心曾說,最好的教育是讓孩子通過自學而學會,前提是尊重孩子身心發展的規律和秩序。
萬物皆有時, 教育也是一樣,心急的媽媽不僅不能給孩子的成長帶來任何益處,反而會讓孩子形成暴躁、自卑、敏感等有缺陷的性格。
02
曾經,一段名為《媽媽之歌》的視頻在國外網站被瘋狂點播。
整首歌只聽到一位母親急切的、不容置疑的催促聲:
「快點啊,快點啊,不然就來不及了!」
當時聽了忍俊不禁——原來普天下的媽媽都是一樣著急啊。
但細想一下,這確實是一個不可否認的現實:
大人們總是讓孩子趕緊吃飯,吃完飯趕緊做作業、學英語、畫畫、彈琴……孩子們天天被催促著,已經成為最基本和理所當然的生活狀態。
可是,很多媽媽不知道,孩子有自己的節奏,對他們而言,感覺最舒服、最順暢、最有利的就是順應自然的生理節奏。
心理學家指出,如果孩子的生活節奏過快,會影響身體的激素分泌,對心理和生理都會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害。
爸媽總是催促孩子「快一點」,會帶來什麼負面影響?
1、父母經常催促,會增加孩子未來的焦慮隱患
些少的壓力是有積極作用的,但頻繁和較多的壓力,會促進身體可體松的分泌,抑制孩子的思考與記憶保留的能力,還會給孩子帶來焦慮。值得一提的是,壓力也常常是兒童焦慮症的重要原因之一。除此之外,父母催促孩子快一點時,往往伴隨著怒吼和指責,這又加大了孩子內心的壓力和焦慮。我們很多父母會擔憂咬指甲的孩子焦慮,但我們卻在以另一種方式增加孩子們的焦慮。難怪英國精神分析學家溫尼科特說,對孩子影響最糟糕的媽媽,就是著急的媽媽。
2、父母經常催促,容易養成孩子馬虎、不思考的習慣
小朋友的成長,需要一邊觀察一邊思考,但由於心智的限制,年幼的孩子思考起來會比較慢,也需要更多的時間。
雖然慢,卻很有必要。因為會思考的大腦,會越來越擅長思考,這是大腦神經元「用進廢退」的原則。這也是有些孩子擅長思考,而有些孩子不擅長思考的重要原因之一。
3、父母經常催促,還會帶來孩子的習得性無助
年幼的孩子雖然拖拉,但他們是以自己的方式在成長和解決問題。父母頻繁的催促,相當於頻繁地否定孩子,否定孩子的做事方式,可能會帶來孩子的習得性無助。習得性無助是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提出的,簡言之就是放棄努力和嘗試,什麼也不做。
03
那麼,我們如何修煉成不著急的媽媽呢?
• 放下控制欲
羅賓曾說:「上一代人對下一代人介入的越深,子女的幸福可能性越低。」
一個充滿控制欲的母親,只會讓孩子的性格越來越懦弱,與父母之間的距離也會漸行漸遠。
相較於影子般的督促與跟隨,成為彼此病態的共同體,孩子更需要的是一個懂界限、知進退、不急不躁、學會放手的母親。
• 尊重孩子的成長節奏
其實,每個孩子都有天然的精神胚胎,這就註定了每個孩子的注意力、自控力、心智的發展都各不相同。
這是規律,一定要心存敬畏,不然宇宙最強大的力量,必會帶給我們懲罰。
就像每一朵花都有自己的花期,每一個人也有自己的人生節奏,為人父母無須看到別的花早早地怒放,就著急地做出「揠苗助長」的昏招。
• 消除攀比心理,不做孩子的差評師
很多媽媽習慣了拿自家孩子的缺點與別人的優點比,卻不知道,這種比較會讓孩子心裡不斷積攢委屈。
Wendy媽有話說:
美國詩人梭羅說:「如果一棵樹一開始成長得比較慢,它以後必然有強大的根基。我相信人類的成長也是如此。」所以,當孩子表現出各種「磨」時,想想這句話!
所以,別急著催促孩子長大,更別急著為孩子設計所謂人生贏家的拼圖,真正的教育是陪孩子多走一段路,多看一處景,這樣才能滋養孩子的心靈。
很多媽媽認定自己的孩子平凡如塵、前途渺茫,所以總是處於著急與焦慮之中。
殊不知,哪怕Ta是慢慢爬行的蝸牛,若你能給予足夠的耐心與守護,孩子最終也能品嘗到葡萄樹上最甘甜的果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