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1842字,閱讀時間約為3分鐘
每個父母都是愛孩子的,這是一種本能。在愛孩子的過程中,很多父母恨不得把自己的一切都給孩子。如果說世界上唯一不求回報的愛,那就是父母對自己的愛。
在父母愛孩子的過程中,也會遇到一些問題。父母會發現,自己對孩子越好,孩子越跟自己疏遠。
我家二寶就是這樣,我平時可關心他了,真的是什麼時候第一時間都會去想到他。家里的好吃好喝的基本上都是第一時間給他供應上。
平時的時候也會很關注他的情緒,稍微不開心也會及時關注。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我卻發現孩子離我越來越遠了。
家長一定都很好奇,為什麼自己對孩子越好,會離自己越遠呢?其實大部分的原因都是跟父母有關的,只是父母沒有意識到。
原因1、父母管得太多了
一些父母真的是很愛自己的孩子,愛的甚至有些過度。孩子的什麼事情都要管,父母真的是把自己能做的和不能做的都替孩子做了。在這樣的情況下,使孩子變得什麼事情都不會做也不能做。
而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并不會感到幸福,反而會覺得備受壓力。好像自己什麼都不會做,也不配做一樣。開始厭煩父母替自己做好的一切,特別是在融入集體時,別人都會做,只有自己不會時,更會埋怨自己的父母。
原因2、父母過于放縱
在生活中父母在愛孩子的時候,對他們的愛過于放縱。在父母看來這是愛,可是對孩子卻是害怕。要知道中國有句諺語說得好「溺子如害子」。
這是一種溺愛,在溺愛中長大的孩子,會感受到父母的愛,但是同樣也會變得不珍惜父母的愛。等到自己長大后,有了自我意識,接觸了不同的同伴時,也會變得很任性。
任性的行為背后也會不懂得尊重父母,體諒父母。完全由著自己的性子來,使其親子關系出現問題,也會容易變得疏遠。
原因3、父母過度滿足
孩子成長過程中都會有自己的需求,可是父母在應對這些滿足的需求時如果總是過度滿足。使孩子在心理上產生一種依賴的心理,內心的優越感也會越來越強。
這種優越感,使孩子變得自我、自私。光想著自己的事情,而不會顧忌別人的感受。與伙伴是這樣,與父母之間也會這樣,慢慢地就會變得和父母疏遠了。
如果說父母對自己的愛,總是過度。會深深地影響孩子的自我能力的發展,也會影響其情緒,使其容易變得情緒化,只要自己想發脾氣就會隨便發脾氣。
根本不會考慮別人的感受。而且孩子在父母的這種過分的愛中,會不懂得感恩,把一切別人給予自己幫助都變得理所應當。
而且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關系也會受到影響,從下面看僅僅是疏遠。可是隨著這份疏遠的不斷加深,孩子和父母之間就會越離越遠。
在孩子需要自己幫助的時候,不會想到自己的父母,而是尋求別人的幫助。反而容易促使孩子的早戀,對孩子的影響真的是很大。
父母愛孩子沒有錯,但一定要用對方法。不要總是打著愛的名義去做傷害親子孩子和親子關系的事情,而是要通過正確的愛孩子的方式來增進親子關系。
方法1、讓自己愛嚴松有度
正確的愛孩子,是需要讓自己的愛嚴松有度的,一味的愛,不去拒絕不去批評,就不等于是愛。愛孩子就要讓他們有明確的是非觀,懂得約束自己的行為。
很簡單的一句話就是該表揚既要表揚,對其的進步進行認可。該批評也要批評,犯了錯誤,還明知故犯一定要指出來,該懲罰的時候也要懲罰。
注意懲罰的方式,讓孩子明白即便是懲罰他們媽媽也是愛自己的。在事后做好安撫,表明自己的態度。
方法2、尊重孩子的個人權利
父母愛自己的孩子還要懂得尊重他們的權利,尊重他們自己動手和表達的權利。不要什麼事情都替孩子去做或者替孩子去說。
孩子是需要自己去操作實踐體驗來獲得經驗和成長的。父母要改變自己的包辦思想,總是感覺孩子做不好。要換一個角度去看,哪怕孩子做得不好,也不要著急插手。家長要學會等待,給孩子自己操作的機會。
方法3、與孩子多溝通
希望自己的孩子和自己親近,溝通必不可少。因為人和人之間是需要溝通的,特別是小孩子和父母之間更是離不開溝通。
和他們進行有效的溝通,父母該閉嘴的時候要閉嘴,先聽聽孩子怎麼說。然后再提出自己的想法彼此一起商討,在氛圍輕松的情況下進行雙向溝通,使孩子和自己之間無話不說,也能感受到自己的愛。
寄語:
父母要懂得正確地愛自己的孩子,不要打著愛的名義去傷害孩子。要懂得尊重孩子的權利和意愿,不要總是剝奪屬于孩子的一切。
多動手、多實踐孩子喜歡,也能感受到自己被尊重,心里也不會有壓力。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也要嚴松有度,注意親子之前的有效溝通,才能真正地實現正確的愛孩子福,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