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師不會告訴你的扎心現實:幼兒園里有3個「臭毛病」的孩子不受歡迎,父母不管孩子會吃盡苦頭。每個寶寶在父母和家人眼里都是心頭肉,舍不得打舍不得罵,甚至舍不得讓他們做點事,其實,隨著寶寶逐漸長大,父母逐漸放手才是最明智的選擇。
幼兒園是個小社會,是寶寶第一次離開父母和家人進入群體生活的開始,也是第一次必須約束自己、建立規則的開始。在孩子上幼兒園前或者幼兒園期間身上有毛病的盡早要糾正。
有些孩子愛搶玩具,有些孩子喜歡嘲笑其他孩子,有些孩子不會脫褲子上廁所,有些孩子上課總是坐不住嘰嘰喳喳,有些孩子睡覺時總愛說話等等。這些父母眼中可能無傷大雅的小事,其實是孩子長期任性的后果,在孩子上幼兒園之前孩子身上有壞習慣要盡早改正,否則進入幼兒園容易被排擠,不受老師同學喜歡。
有些寶寶玩具不小心倒了就發脾氣哭鬧,別人搶玩具也哭鬧,不給買東西也哭鬧,這類孩子最典型的表現就是無法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突然哭泣、尖叫、跺腳、打人等。而這類孩子一旦在幼兒園遇到自己不喜歡的人,不喜歡的事就會控制不住脾氣。
建議:父母在孩子1-6歲性格養成關鍵時刻,第一要做到父母控制情緒不亂發脾氣,讓孩子處于平和有愛的環境中。第二給孩子讀一些控制情緒的繪本。第三發脾氣不能用暴力解決。
不獨立的孩子無論多大都會吃虧,他們總是像沒斷奶的孩子,依賴別人,但進入幼兒園必須要自己吃飯、睡覺、上廁所、洗手等。
那些生活不能自理,需要幫助的孩子,那些不愛洗澡、洗手,不洗衣服的孩子勢必會受到嘲笑,也不受老師喜歡。
建議:父母要做的是從孩子2歲開始,必須訓練孩子的自理能力,自己動手吃飯穿衣、刷牙洗臉上廁所。讓孩子適當做家務,提升生存能力。
有些孩子總是自以為是,喜歡占有和欺負別的孩子,比如搶別人的玩具,據為己有。喜歡嘲笑其他孩子,一言不合就打別人。這樣的孩子老師最反感。沒有一點集體意識和團結精神。
建議:父母要提前給孩子立規矩,告訴他哪些事不可以做,做了有什麼后果,不能讓孩子肆意妄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