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萬不要小看孩子玩「過家家」,背后隱藏著你不知道的兒童心理學
2022/10/14

在每個孩子的童年記憶里,都有一個叫做「過家家」的游戲。

這幾乎是全世界所有學齡前孩子,都喜歡的一種游戲。

在過家家的游戲里,孩子們擁有一個巨大的想象世界。

自己一會是愛莎公主、一會是超人奧特曼、一會又披著毯子變身魔法女巫……

幾個小朋友聚在一起,拿起小道具扮演「廚師」炒菜、烤面包,

或者扮演「醫生」給病人看病,或者扮演「家長」去超市買東西,一玩就是幾個小時…

不少家長都會覺得特別好笑,這麼幼稚的游戲,到底哪里好玩了?

孩子為何會喜歡,而且玩起來沒有盡頭,難道每個孩子小時候都是「戲精」嗎?

當孩子在玩「過家家」游戲時候,大人到底是該參與還是該干預呢?

這背后的兒童心理學,你都知道嗎?

孩子為什麼喜歡玩「過家家」?

過家家行為,大多數發生在2-6歲孩子身上,尤其是4-6歲孩子身上;

有一些上了小學2-3年級的孩子,仍然會有這種行為。

家長不要吃驚,這是孩子認知發育的重要特征,也是孩子社會性發展的重要表現。

過家家游戲符合兒童心理發展的特點,在看似簡單的游戲中,孩子們能學到的其實非常多。

我國著名教育家陳鶴琴曾經說過:「孩子的知識是從經驗中獲得的,而孩子的生活本身就是游戲。」

過家家的游戲絕非是簡單兒戲,它是孩子認識成人世界的一面鏡子。

蒙台梭利博士提到,孩子6歲以前是一個非常關鍵的時期。

這個時期孩子的內在性格開始定性,他們會喜歡某種特定的人或物,并在實際生活中不厭其煩的進行模仿。

尤其是4歲左右的孩子,非常喜歡玩角色扮演的游戲;

而且每次扮演的對象也在變化,這意味著孩子新的體驗重新開始。

孩子在感受各種角色的過程中,不僅會感受各種體驗對象的特性,更會把自己的性格與之配對,逐漸形成自己的性格。

所以,當小朋友進行過家家游戲時,只要不涉及一些原則性問題。

大人除了不要干預、阻止他們,同時一定要給予時間與空間,讓孩子充分發揮自己想象力、扮演力和模仿力。

通過「過家家游戲」,孩子會了解和重復成人世界學習到的規則,并在游戲中提升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

孩子玩「過家家」,背后的秘密

游戲,不僅是孩子快樂的源泉,也是他們發展認知和形成社會交往能力的重要途徑。

蒙台梭利博士曾說:「游戲就是兒童的工作,因為他可以經由游戲而學習。」

在游戲中,孩子們從事各種實踐活動,這些活動慢慢地被內化為思維活動。

因為在游戲中必然會產生問題,對于學前兒童,游戲是問題的主要發生源,游戲的過程就是孩子解決問題的實際過程。

孩子為何鐘情過家家、角色扮演游戲?其實,這是與孩子的身份確認敏感期來臨有關。

我們常把0-3歲的孩子看做是精神胚胎期的嬰幼兒,這個時期孩子的安全感主要來自于父母。

但到了3歲之后,孩子能夠自由地探索周圍的空間了;

他們的安全感也逐漸從父母身上,轉移到自己內心的定位,即解決「我是誰」的問題。

從孩子開始能夠對自己說「我」那一刻起,他就將自己與外在的世界區分開來。

伴隨著孩子自我意識敏感期的來臨,孩子的自我意識開始蘇醒。

從2歲左右的自我為中心,逐漸到了4歲左右,探索「我是誰」,給自己進行定位,孩子的身份敏感期就此來臨。

在孩子的身份敏感期來臨,家長們會注意到孩子的一些外在表現:

比如喜歡過家家、喜歡玩角色扮演游戲,喜歡通過自己看過的卡通動畫偶像來表達自己,這些都是孩子進入身份確認敏感期的表現。

孩子在角色模仿的過程中,會從偶像身上汲取某些特質,不斷充實自我,逐漸內化成自身性格特征之一。

大人要參與嗎?

別動,聽孩子的安排

當孩子在玩「過家家」游戲的時候,如果孩子也為你安排了角色,邀請你來參加,你會怎麼做?

這個時候,千萬不要說「這是小孩子的游戲,我可不玩」。

家長參與到游戲中,可以為孩子創造出更多的角色和劇本故事,引導孩子把游戲再提升一個級別。

如果家庭中環境允許,給孩子布置一個區域,置辦一些孩子可以用來進行扮演的游戲道具,孩子一定會非常喜歡。

1、抓住機會參與到孩子的游戲中。

在朋友圈曾經盛行一句令無數父母扎心的話,「你再不陪我,我就長大了」。

這句話,引發了無數網友尤其是為人父母者的無限感慨,甚至心痛。

當了爹媽后,賺錢、養家,總想把最好的東西帶給孩子,給他買最好的玩具、衣服,報最貴的培訓班甚至買學區房。

舍得花錢,卻沒時間陪伴孩子,這是大多數人殘酷而真實的寫照。終有一天你會突然發現,孩子和你的關系就像是陌生人一樣,你會感到害怕嗎?

無論你賺再多的錢,也無法彌補教育孩子的缺失;

因為孩子成長的關鍵期就那麼幾年,錯過就會遺憾終生。

下一次,孩子邀請你一起參與到「過家家」游戲的時候,欣然接受吧。

當然啦,如果孩子沒邀請你,那就管住自己的嘴;

不要再說「整天就知道玩」、「這游戲有什麼好玩的」之類的話了。

2、及時引導孩子的模仿行為。

孩子身份確認敏感期來臨,他們渴望尋找到一種可以效仿的榜樣,而角色扮演與模仿,為孩子打開了一扇認識世界的窗口。

通過這種模仿行為,能夠讓孩子尋找到身份認同,找到關于自己的身份歸屬。

當孩子進行這樣模仿的行為時,家長要不要進行干預呢?

蒙台梭利教育理念,有一個著名的三不原則:不傷害自己、不破壞環境、不打擾他人。

只要不違背三點原則,就給予孩子一定的時間與空間,讓他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扮演力和模仿力。

所以,當孩子身份確認敏感期來臨,請珍惜這段時間。

因為過了這個敏感期,孩子「過家家」的行為可能就再也表現不出來。

這8張數學公式打印出來,讓孩子背到脫口而出,做到靈活運用,數學成績差不了
2023/05/06
娘胎里「自帶」的性格,寶寶是內向還是外向,應該如何判斷
2023/05/06
這四種孩子將來最沒出息,容易被社會淘汰,家長有很大責任
2023/05/06
3歲小孩不小心和父母走散了,當她說出爸爸名字時,警察笑翻了
2023/05/06
「我媽三天沒打我了」,小學生0分作文走紅,網友笑翻:這孩子太真實
2023/05/06
寶寶在捷運上「盯著一個人」看了20分鐘,寶媽抬頭一看,直接笑噴
2023/05/06
請了新保姆后,兒子變得「嗜睡」,寶爸查看「監視器記錄」后,直接塞給保姆10萬元
2023/05/06
龍鳳胎哥哥總是「半夜哭醒」,寶媽偷偷安裝「監視器」,隔天查看「畫面」后氣得渾身發抖
2023/05/06
爸爸給女兒取名「冬曦」,自覺溫婉柔美太有文化,寶媽怒了:你連名帶姓讀來聽聽
2023/05/06
日本媽媽對孩子的教育,值得家長們學習,真不是崇洋媚外!
2023/05/03
有兩種「怪癖」的孩子看似不太聰明,實則智商可能超過常人許多倍
2023/05/03
如果發現孩子有六種表現,說明你已經教育的很好了,請繼續保持不要焦慮
2023/05/03
孩子是父母的鏡子!有3種性格的媽媽,要注意了
2023/05/03
如果孩子出現以下4種行為,父母就要注意了,是不是平時給孩子太多沒有原則的愛?
2023/05/03
孩子將來是否好帶,娘胎里就定型,這兩點能看出來
2023/05/03
別讓孩子穿這3種衣服去幼兒園,老師嘴上不說,心里其實很反感
2023/05/03
越沒本事的父母,越喜歡給孩子灌輸這些觀念,害了孩子還不自知
2023/05/03
資深幼師坦言:第一天上幼兒園就不哭的孩子,往往有這樣的父母
2023/05/02
媽媽帶姐弟倆坐區間車睡著了,視線落在媽媽的手上,網友:眼眶濕了
2023/05/02
「為什麼我家娃這麼難帶」!孩子好不好帶,在娘胎里就早已注定
2023/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