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個孩子的童年記憶里,都有一個叫做「過家家」的游戲。
這幾乎是全世界所有學齡前孩子,都喜歡的一種游戲。
在過家家的游戲里,孩子們擁有一個巨大的想象世界。
自己一會是愛莎公主、一會是超人奧特曼、一會又披著毯子變身魔法女巫……
幾個小朋友聚在一起,拿起小道具扮演「廚師」炒菜、烤面包,
或者扮演「醫生」給病人看病,或者扮演「家長」去超市買東西,一玩就是幾個小時…
不少家長都會覺得特別好笑,這麼幼稚的游戲,到底哪里好玩了?
孩子為何會喜歡,而且玩起來沒有盡頭,難道每個孩子小時候都是「戲精」嗎?
當孩子在玩「過家家」游戲時候,大人到底是該參與還是該干預呢?
這背后的兒童心理學,你都知道嗎?
孩子為什麼喜歡玩「過家家」?
過家家行為,大多數發生在2-6歲孩子身上,尤其是4-6歲孩子身上;
有一些上了小學2-3年級的孩子,仍然會有這種行為。
家長不要吃驚,這是孩子認知發育的重要特征,也是孩子社會性發展的重要表現。
過家家游戲符合兒童心理發展的特點,在看似簡單的游戲中,孩子們能學到的其實非常多。
我國著名教育家陳鶴琴曾經說過:「孩子的知識是從經驗中獲得的,而孩子的生活本身就是游戲。」
過家家的游戲絕非是簡單兒戲,它是孩子認識成人世界的一面鏡子。
蒙台梭利博士提到,孩子6歲以前是一個非常關鍵的時期。
這個時期孩子的內在性格開始定性,他們會喜歡某種特定的人或物,并在實際生活中不厭其煩的進行模仿。
尤其是4歲左右的孩子,非常喜歡玩角色扮演的游戲;
而且每次扮演的對象也在變化,這意味著孩子新的體驗重新開始。
孩子在感受各種角色的過程中,不僅會感受各種體驗對象的特性,更會把自己的性格與之配對,逐漸形成自己的性格。
所以,當小朋友進行過家家游戲時,只要不涉及一些原則性問題。
大人除了不要干預、阻止他們,同時一定要給予時間與空間,讓孩子充分發揮自己想象力、扮演力和模仿力。
通過「過家家游戲」,孩子會了解和重復成人世界學習到的規則,并在游戲中提升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
孩子玩「過家家」,背后的秘密
游戲,不僅是孩子快樂的源泉,也是他們發展認知和形成社會交往能力的重要途徑。
蒙台梭利博士曾說:「游戲就是兒童的工作,因為他可以經由游戲而學習。」
在游戲中,孩子們從事各種實踐活動,這些活動慢慢地被內化為思維活動。
因為在游戲中必然會產生問題,對于學前兒童,游戲是問題的主要發生源,游戲的過程就是孩子解決問題的實際過程。
孩子為何鐘情過家家、角色扮演游戲?其實,這是與孩子的身份確認敏感期來臨有關。
我們常把0-3歲的孩子看做是精神胚胎期的嬰幼兒,這個時期孩子的安全感主要來自于父母。
但到了3歲之后,孩子能夠自由地探索周圍的空間了;
他們的安全感也逐漸從父母身上,轉移到自己內心的定位,即解決「我是誰」的問題。
從孩子開始能夠對自己說「我」那一刻起,他就將自己與外在的世界區分開來。
伴隨著孩子自我意識敏感期的來臨,孩子的自我意識開始蘇醒。
從2歲左右的自我為中心,逐漸到了4歲左右,探索「我是誰」,給自己進行定位,孩子的身份敏感期就此來臨。
在孩子的身份敏感期來臨,家長們會注意到孩子的一些外在表現:
比如喜歡過家家、喜歡玩角色扮演游戲,喜歡通過自己看過的卡通動畫偶像來表達自己,這些都是孩子進入身份確認敏感期的表現。
孩子在角色模仿的過程中,會從偶像身上汲取某些特質,不斷充實自我,逐漸內化成自身性格特征之一。
大人要參與嗎?
別動,聽孩子的安排
當孩子在玩「過家家」游戲的時候,如果孩子也為你安排了角色,邀請你來參加,你會怎麼做?
這個時候,千萬不要說「這是小孩子的游戲,我可不玩」。
家長參與到游戲中,可以為孩子創造出更多的角色和劇本故事,引導孩子把游戲再提升一個級別。
如果家庭中環境允許,給孩子布置一個區域,置辦一些孩子可以用來進行扮演的游戲道具,孩子一定會非常喜歡。
1、抓住機會參與到孩子的游戲中。
在朋友圈曾經盛行一句令無數父母扎心的話,「你再不陪我,我就長大了」。
這句話,引發了無數網友尤其是為人父母者的無限感慨,甚至心痛。
當了爹媽后,賺錢、養家,總想把最好的東西帶給孩子,給他買最好的玩具、衣服,報最貴的培訓班甚至買學區房。
舍得花錢,卻沒時間陪伴孩子,這是大多數人殘酷而真實的寫照。終有一天你會突然發現,孩子和你的關系就像是陌生人一樣,你會感到害怕嗎?
無論你賺再多的錢,也無法彌補教育孩子的缺失;
因為孩子成長的關鍵期就那麼幾年,錯過就會遺憾終生。
下一次,孩子邀請你一起參與到「過家家」游戲的時候,欣然接受吧。
當然啦,如果孩子沒邀請你,那就管住自己的嘴;
不要再說「整天就知道玩」、「這游戲有什麼好玩的」之類的話了。
2、及時引導孩子的模仿行為。
孩子身份確認敏感期來臨,他們渴望尋找到一種可以效仿的榜樣,而角色扮演與模仿,為孩子打開了一扇認識世界的窗口。
通過這種模仿行為,能夠讓孩子尋找到身份認同,找到關于自己的身份歸屬。
當孩子進行這樣模仿的行為時,家長要不要進行干預呢?
蒙台梭利教育理念,有一個著名的三不原則:不傷害自己、不破壞環境、不打擾他人。
只要不違背三點原則,就給予孩子一定的時間與空間,讓他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扮演力和模仿力。
所以,當孩子身份確認敏感期來臨,請珍惜這段時間。
因為過了這個敏感期,孩子「過家家」的行為可能就再也表現不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