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們要重視:幼兒期,四種運動對孩子很重要
2022/09/06

帶娃的家長都知道,孩子每天都得帶著出去運動運動,不然在家都能鬧翻天。其實,從小培養孩子的運動技能,好處多多,不僅可以讓孩子身體棒棒,也可以讓性格開朗。

但是,不同年齡的孩子,運動項目的選擇是有講究的,要遵循一定的時間表,不能操之過急,到了年齡再去做合適的運動,這樣會更好。

芬蘭的小朋友會在冬天玩越野滑雪,甚至冰泳,據說芬蘭是全世界最熱衷運動的國家,10歲以下的小朋友99%都熱愛運動,每天至少運動2個小時;

而日本,就是我們經常聽說的冬季耐寒訓練,雪天裡,孩子會光著膀子在操場上運動和玩耍……

▶為什麼外國父母這麼重視孩子們的運動?

「運動」相當於「免疫力」

據日本Crayon雜誌調查表明,現代小朋友的體溫平均為36℃,而資料表明,在50年前小朋友的平均體溫是37℃。

體溫稍高還是稍低好呢?我們知道,體溫稍高,意味著孩子身體的新陳代謝是比較好的,而良好的新陳代謝會帶來兩個好結果,一是身體的免疫力也比較好;二是孩子對食物營養的吸收也比較好。所以,當父母們發現孩子平時的體溫都低於37℃,甚至更低,那麼就要重視孩子們參與運動。缺少運動,孩子容易生病,身體發育也不如其他孩子好。

「運動」相當於給大腦灌溉「智力」

各國的神經科學家們經常說的一個結論是,當孩子們從小運動足夠,孩子大腦的認知力會比較優秀。包括協調多種動作、資訊和反應決策的腦區也會發育得較好,簡言之,孩子從小運動得好,大腦會更敏捷。

所以,「運動」相當於給大腦灌溉「智力」。知名大腦神經科學家Terrence Seinowski說,運動是孩子大腦需要的東西,不僅能讓大腦休息,還能使大腦神經元繼續生長。

英國有一位名叫馬克·弗羅斯特的可愛校長,甚至建議孩子們在考試前爬樹,注意,是「爬樹」!而不是學習。

▶父母們要重視:幼兒期,四種運動對孩子很重要

有些媽媽曾經跟我說,她們不懂如何給寶寶早教,其實運動也是早教的方式之一。下面被稱為嬰幼兒期四種非常重要的運動方式:

1、粗大動作類運動

俯臥、翻身、爬行、攀爬、走路、跑步、游泳、踢球、騎自行車等。

粗大運動是寶寶們最先發展的肢體運動,好比寶寶們俯臥、翻身、爬行,都是粗大動作類的運動。孩子們稍大後,粗大動作類運動也不能少,攀爬、走路、跑步、游泳、踢球、騎自行車……等,都屬於粗大運動,孩子們可以選擇合適的運動進行。

因為粗大運動能力,與孩子大腦的資訊處理速度和短記憶能力正相關,澳大利亞運動與心智研究學者Martin KE等人得出這樣的結論。

2、精細動作類運動

撕紙、 撿小碎石、抓飯食、抓放玩具、拼圖、搭積木、捏橡皮泥、手工剪紙等。

撕紙張、撿小碎石、抓飯食是寶寶們最典型的精細動作發育的運動,蒙台梭利還專門有個名字叫「細微事物興趣敏感期」,而手工剪紙、使用筷子等,是稍大年齡孩子們的精細動作類運動。這些運動,不僅能鍛煉孩子的手指變得更靈活,還能頻繁地作用于孩子的手指動作與大腦的協調。

日本幼稚教育學家橋井健司等人甚至還發現,精細動作類運動,還對孩子創造性的腦區有刺激。

所以,小時候精細動作類運動玩得多,孩子不僅未來手指抓握筆更靈活,還有助於創造力的發展。

3、練習平衡感類運動

走平衡木、踩狹窄圍堤、踩單車、溜滑梯、蕩秋千等。

人體的平衡器官有四個,眼睛(視覺)、耳朵(內耳前庭)、本體感覺(例如有些孩子眼睛受傷就不能平衡走路,就是本體感覺受損),還有小腦。小腦負責接收眼睛、耳朵、觸覺等更方面器官的資訊,加以整合,協調身體的反應和動作指令。

當孩子們從小多玩平衡感類運動,平衡器官發育良好,孩子的大腦更靈敏,對方位和輕微的位置改變處理更迅速,暈車、暈船的幾率便會減少。

4、固定類的運動

推拉較大型的玩具、拔河、猴子吊、紮馬步、低難度原地體操等。

這些也是運動,不過不拼速度,肢體活動的幅度也沒那麼大。有些爸媽說,孩子多動就行了,為什麼要固定類的運動呢?其實,固定類的運動也有好處。國外Monkey Bar(猴子吊,一種攀爬架)非常流行,就是這樣的原因。

當室外下雨或惡劣天氣,孩子不能外出,這些固定類的運動是不錯的選擇。

另外,因為孩子較長時間在一個小空間活動,需要一定的耐力和堅韌力,如果孩子喜歡這樣的活動,那麼也有助於孩子的耐力和堅韌力的發展。

Wendy媽有話說:

經常看報導,很多國外孩子的運動量遠遠大於我們的小朋友。我們的小朋友每天在忙著作業的時候,歐美的小朋友每天可以做各種各樣的運動。日本也有冬季耐寒訓練。

希望咱們的孩子也能夠成為一個愛運動的人。

正如柏拉圖所說,身體教育和知識教育之間必須保持平衡。體育應造就體格健壯的勇士,並且使健全的精神寓於健全的體格。

這8張數學公式打印出來,讓孩子背到脫口而出,做到靈活運用,數學成績差不了
2023/05/06
娘胎里「自帶」的性格,寶寶是內向還是外向,應該如何判斷
2023/05/06
這四種孩子將來最沒出息,容易被社會淘汰,家長有很大責任
2023/05/06
3歲小孩不小心和父母走散了,當她說出爸爸名字時,警察笑翻了
2023/05/06
「我媽三天沒打我了」,小學生0分作文走紅,網友笑翻:這孩子太真實
2023/05/06
寶寶在捷運上「盯著一個人」看了20分鐘,寶媽抬頭一看,直接笑噴
2023/05/06
請了新保姆后,兒子變得「嗜睡」,寶爸查看「監視器記錄」后,直接塞給保姆10萬元
2023/05/06
龍鳳胎哥哥總是「半夜哭醒」,寶媽偷偷安裝「監視器」,隔天查看「畫面」后氣得渾身發抖
2023/05/06
爸爸給女兒取名「冬曦」,自覺溫婉柔美太有文化,寶媽怒了:你連名帶姓讀來聽聽
2023/05/06
日本媽媽對孩子的教育,值得家長們學習,真不是崇洋媚外!
2023/05/03
有兩種「怪癖」的孩子看似不太聰明,實則智商可能超過常人許多倍
2023/05/03
如果發現孩子有六種表現,說明你已經教育的很好了,請繼續保持不要焦慮
2023/05/03
孩子是父母的鏡子!有3種性格的媽媽,要注意了
2023/05/03
如果孩子出現以下4種行為,父母就要注意了,是不是平時給孩子太多沒有原則的愛?
2023/05/03
孩子將來是否好帶,娘胎里就定型,這兩點能看出來
2023/05/03
別讓孩子穿這3種衣服去幼兒園,老師嘴上不說,心里其實很反感
2023/05/03
越沒本事的父母,越喜歡給孩子灌輸這些觀念,害了孩子還不自知
2023/05/03
資深幼師坦言:第一天上幼兒園就不哭的孩子,往往有這樣的父母
2023/05/02
媽媽帶姐弟倆坐區間車睡著了,視線落在媽媽的手上,網友:眼眶濕了
2023/05/02
「為什麼我家娃這麼難帶」!孩子好不好帶,在娘胎里就早已注定
2023/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