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必知:孩子自理能力年齡對照表,真正的成長只能靠自己
2022/10/10

最近朋友跟我分享了一件令人吃驚的事情,她說:「自己的一個表妹,差點餓死。」

看似玩笑,背后全是苦澀。

原來,朋友的這個表妹所在的城市因為疫情被管控了,只得原地靜默。

突如其來的居家隔離管控,把這個剛畢業的小姑娘打懵圈了。

她平時吃飯全點外賣,家里根本沒有糧米油鹽,家中僅存的一箱方便面也被她吃光了。

雖然被管控,但還是有防疫人員定時送蔬菜、大米;

奈何這個小姑娘十指不沾陽春水,根本不會做飯。

朋友跟我吐槽:

「我不期望我的孩子以后能怎麼樣,只是希望他能夠生活自理,即使離開家庭也能獨立生活。」

自理能力看似簡單,實則對孩子的成長影響卻一點兒也不小。

自理能力,是每一個人都應該具備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不僅包括穿衣、洗漱、吃飯等,還包括做家務、學會做飯。

即使一個人不能外出,起碼也能保證自己的一日三餐,不至于餓肚子。

01

孩子自理能力對照表,

你家孩子達標了嗎?

幼兒階段是習慣養成的最佳時段,也是孩子自理能力培養的最好階段。

6歲前在培養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絕佳機會的時候,家長絕不能過度溺愛,事事包辦。

因此,從3歲開始,父母就可以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

對照下面的表格,可以更好地知道什麼年齡的孩子該做什麼事。

3-4歲幼兒

能夠在大人的幫助或提醒下穿脫衣服和鞋襪; 能幫助擺放筷子,收拾桌椅、擦桌子; 能夠把自己用過、看過的玩具和圖書放回原處。

4-5歲幼兒

能夠自己獨立穿脫衣服和鞋襪; 能自己獨立刷牙、洗臉,并把毛巾、牙刷歸位; 能整理自己的物品,譬如玩過的玩具、弄亂的房間等。

5-6歲幼兒

能清洗自己的鞋子,打掃室內衛生; 會使用簡單的廚房工具; 能飯前協助清洗蔬菜,飯后幫助洗碗。

很多家長認為孩子小,不必急于讓他自己動手,等孩子長大了,自然而然就會了。

但殊不知,孩子一旦養成依賴性,就很難再改正。

教育學家蒙台梭利曾說:「我們對兒童所做的一切,都會開花結果,不僅影響他的一生,也會決定他的一生。」

一個人的自理能力,不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而是需要經過反復練習。

蘇霍姆林斯基所說:

「兒童成長過程中所嘗試做的事情,就應該讓他們去做;

給孩子一個自由發展的環境,以幫助孩子更好地成長。」

不要總覺得孩子還小,就為他們包辦一切,其實父母放手后,孩子的成長超乎你的想象。

02

告訴孩子:真正的成長只能靠自己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體驗,在市場買了一盆植物回家,每天清晨,你都會提著水壺,小心翼翼地將水灑向植物。

說不定你還會對它說,「快長大喲!」;可是,一星期后,植物居然枯萎了!

再比如,你是否有過為孩子吃飯問題而傷腦筋的時候;

只要一開飯你就得端著飯碗,滿屋子地追孩子,就為了讓他多吃幾口飯?

前面的例子說明了三件事情:

(1)你不曾了解這盆植物屬于干燥型或者潮濕型;正如你不曾了解孩子為什麼會不愛吃飯。

(2)因為你的不了解,你只好臆測──拼命地澆水、不停地追孩子喂飯吃。

(3)長大的是植物,長大的同樣也是孩子。它自己能吸收,就會自動長大。

植物的成長與人類一樣,除了外圍的環境因素(水、空氣)之外,其余的就得靠它自己。

一步步扎根 ,一層層發芽,澆花的人是無法替「它」長大的!

孩子呢?

成人除了能提供給他成長的外部環境(食物、愛……)之外,其他我們無能為力。

真正的成長只能靠孩子自己。

獨立成長理論,是蒙台梭利教育法則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理論。

蒙台梭利博士曾經指出:「誰若不能獨立,就談不上自由。」

我們說「獨立成長論」,實際上它包含著兩層含義:

(1) 「獨立」是成長的主要目標──能成為一個獨立的人,就具有發展生命的能力。

(2) 「獨立」是成長的必備條件──代表各項生理心理功能上的成熟。例如:能自己走路,能自由呼吸……

孩子的成長遵循大自然的法則,成人需要做的只是在遵循「自然法則」的前提下;

協助孩子自由發展,幫助他完成大自然賦予他們的使命。

03

簡單三步,

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

當孩子有了一定的自理能力后,不僅能滿足自身的發展需要,更是他在社會中賴以生存的根本。

那麼,怎麼樣才能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呢?

首先,讓孩子養成自理的意識。

孩子3歲之后,自身能力達到了,就要鼓勵他自己做事情,如穿衣服、疊被子、整理個人用品等,都應讓他自己來完成。

也許你覺得孩子太小了,自己做不了什麼事情,但是你要明白,孩子喜歡模仿成人,知道自己喜歡做什麼。

起初孩子的表現不盡如意,但是每天進步一小步,孩子未來之路就前進了一大步。

第二,讓孩子做家務。

要想孩子擁有獨立自理能力,就不要錯過做家務的機會。

比如打掃衛生、洗衣服、洗碗、做飯等,愛孩子,就要舍得用孩子。

會做家務的孩子,往往獨立性、自理能力更強。

有些孩子,在進入蒙氏園一年之后,還對日常生活區的工作感興趣,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孩子在家中沒有練習的機會。

心理學家皮亞杰指出:兒童最早是通過動作來發展思維的,越喜歡動手越有利于大腦的發育。

孩子在做家務的過程中,會有二指捏、手指抓、雙手掰等精細動作,不僅讓孩子的手部肌肉力量得到發展,也會鍛煉其手眼協調能力。

第三,父母要有足夠的耐心。

想要孩子在一天內養成自理能力,對他們來說真的很難。

家長們可以安排一個進度表,來慢慢增多孩子的任務。

開始的時候,孩子的動手效果也許會不太理想,甚至會出現幫倒忙的現象,家長要容忍孩子從「不會」到 「會」 的漸進過程。

正如蒙台梭利博士所說,我聽了就忘記了,我看了就記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

熟,才能生巧,不怕孩子弄的到處都是,就怕有的家長失去耐心。

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在其能力范圍之內,就應當放手,讓他自己去嘗試。

父母做得太多,反而會阻礙孩子的成長。

作為家長,記住:

教育孩子的最高目標,就是要讓孩子能夠自立。

無論在精神上、物質上都毋須依賴父母,對自己的思想和行為負責。

這是為人父母,對孩子最深沉的愛。

這8張數學公式打印出來,讓孩子背到脫口而出,做到靈活運用,數學成績差不了
2023/05/06
娘胎里「自帶」的性格,寶寶是內向還是外向,應該如何判斷
2023/05/06
這四種孩子將來最沒出息,容易被社會淘汰,家長有很大責任
2023/05/06
3歲小孩不小心和父母走散了,當她說出爸爸名字時,警察笑翻了
2023/05/06
「我媽三天沒打我了」,小學生0分作文走紅,網友笑翻:這孩子太真實
2023/05/06
寶寶在捷運上「盯著一個人」看了20分鐘,寶媽抬頭一看,直接笑噴
2023/05/06
請了新保姆后,兒子變得「嗜睡」,寶爸查看「監視器記錄」后,直接塞給保姆10萬元
2023/05/06
龍鳳胎哥哥總是「半夜哭醒」,寶媽偷偷安裝「監視器」,隔天查看「畫面」后氣得渾身發抖
2023/05/06
爸爸給女兒取名「冬曦」,自覺溫婉柔美太有文化,寶媽怒了:你連名帶姓讀來聽聽
2023/05/06
日本媽媽對孩子的教育,值得家長們學習,真不是崇洋媚外!
2023/05/03
有兩種「怪癖」的孩子看似不太聰明,實則智商可能超過常人許多倍
2023/05/03
如果發現孩子有六種表現,說明你已經教育的很好了,請繼續保持不要焦慮
2023/05/03
孩子是父母的鏡子!有3種性格的媽媽,要注意了
2023/05/03
如果孩子出現以下4種行為,父母就要注意了,是不是平時給孩子太多沒有原則的愛?
2023/05/03
孩子將來是否好帶,娘胎里就定型,這兩點能看出來
2023/05/03
別讓孩子穿這3種衣服去幼兒園,老師嘴上不說,心里其實很反感
2023/05/03
越沒本事的父母,越喜歡給孩子灌輸這些觀念,害了孩子還不自知
2023/05/03
資深幼師坦言:第一天上幼兒園就不哭的孩子,往往有這樣的父母
2023/05/02
媽媽帶姐弟倆坐區間車睡著了,視線落在媽媽的手上,網友:眼眶濕了
2023/05/02
「為什麼我家娃這麼難帶」!孩子好不好帶,在娘胎里就早已注定
2023/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