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了父母,經常會看到這樣的對話:
「去刷牙睡覺!」
「不,我還要玩會!」
「睡覺了,很晚了!明天還要上學」
「我再看(聽)10分鐘,好不好!」
「行吧,10分鐘。」
10分鐘後。
「還沒去睡?」
「再給我5分鐘,就5分鐘。」
你只能無可奈何地走了。
這時如果自己忙著其他事,很可能就是10多分鐘甚至更長時間才會過去。
而且心力交瘁的你也不想再去討價還價了。
最後往往是強硬關機,讓孩子睡覺。
或者發脾氣吼一通,嚇得他們放棄討價還價的想法,然後乖乖就范。
如果一直這樣,只會形成這個「惡性循環」:父母催促,孩子磨蹭著,一動不動,跟你索求時間;再次催促,孩子再次磨蹭著,跟你討價還價,最後你發脾氣,孩子開始龜速行動。
01
前兩天,刷到一則朋友圈:「這屆孩子真是幹啥啥不行,討價還價第一名。」
對此,我真心實意地點了個贊。
不得不說,同一個世界,同一款熊孩子——
吃早飯的時候,他扒拉著盤子裡的食物,一聲聲「媽媽」、「媽媽」叫得人心髒砰砰跳,靈魂快要出竅:
「媽媽,麵條可以剩一點嗎?」「媽媽媽媽,那碗裡的番茄可以不吃了嗎?」「媽媽媽媽媽媽,今早的煎蛋好像太焦了,我能不能留給爸爸吃?」
看電視、玩遊戲的時候,他更是「寸土必爭」:
「可以多看5分鐘嗎?」「再玩最後一局行不行?」
等他坐在書桌前,準備寫作業了。
不用說,今天又是「講價半小時,學習三分鐘」的一天:
「描紅的生字就不寫了吧?」「應用題不寫公式只寫答案行不行?」「英語讀10分鐘夠了吧?12分鐘呢?15分鐘總行了吧?」
最終,一個老母親僅存的溫柔,就這樣被孩子的「可以嗎」、「行不行」一點點消磨殆盡。
不知道從哪天開始,孩子最大的樂趣就成了跟父母討價還價。
無論是吃飯、睡覺,還是寫作業、玩遊戲......反正絕不能讓大人占一點「便宜」。
逼得老母親一邊臉色鐵青地重複著「不行」、「不能」、「不可以」,一邊在心裡揍了他千千萬萬遍。
可實際上,孩子愛討價還價也不全是件壞事。
當你的孩子開始學會「討價還價」的時候,恭喜你,這意味著孩子距離「長大」又近了一步。
02
為什麼孩子愛「討價還價」?其實,孩子愛「討價還價」,和家長講條件,不完全是一件壞事,從一方面來說,這是孩子在成長的表現。
首先,反映出孩子自主意識的增強,思維能力和語言能力發展良好,懂得思考,為自己爭取「利益」;
此外,說明孩子心理和性格發展比較健康,敢於表達自己的訴求,提出自己的想法。
從這個角度,家長可以帶著一種積極、正面的眼光去看待,不必過分排斥、壓制孩子的這種行為。
如果一個家裡控制、規矩太多,太死板,孩子只能聽話、服從安排,反而會對孩子的發展不利。
日常生活中,親子之間遇到事情商量著來,孩子有一定自主權,這很好,在商量的過程中,家長正確引導,還可以培養孩子的選擇能力,孩子更有主見。
從另一方面來說,
孩子喜歡「討價還價」,可能是家長平時做出了不好的示范,愛跟孩子講條件,於是孩子有樣學樣,反過來用在父母身上。
比如,孩子想玩手機,家長告訴他:「今天表現好點,下午把作業寫完,晚上就能玩一會手機。」
孩子想買玩具,家長說:「以後每天晚上都要刷牙,堅持一周後才給買玩具。」
家裡來客人了,告訴孩子:「你今天要是乖乖聽話,週末就帶你去遊樂園。」
能理解,家長的初心是想通過講條件,讓孩子養成好習慣,做正確的事情。
但這樣的方式,也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孩子的觀念。孩子也逐漸學會了通過「討價還價」來「威脅」、控制父母。
從這一點來說,家長在生活中最好減少和孩子講條件的教育方式,通過建立規則來規范孩子的行為,幫他養成好習慣;能給孩子達成的心願,就乾脆地給孩子達成。
此外,也要慎用物質獎勵,物質獎勵使用不當容易削弱孩子做事的積極性和動力,造成沒有獎勵就不願意做該做的事情,儘量讓孩子在無條件的狀態下學習、做事。
03
「三個可以」輕鬆應對討價還價
當孩子討價還價的時候,父母的態度至關重要。
除了那些危害自身生命安全,或是妨礙別人的利益的事情,我們不允許孩子討價還價。
其餘的事情,只要運用好「三個可以」就夠了:
可以多跟孩子說說「為什麼」曾經目睹過一位媽媽「教科書式」的討價還價:
機場裡,一個孩子捧著iPad看動畫片,一集放完,媽媽還沒說話,孩子就搶先道:「媽媽,我可以再看一集嗎?等下了飛機我自己走,不要你抱著。」
說完,抬著一雙水汪汪的大眼睛望著媽媽。
而媽媽也沒有立刻拒絕,而是對孩子說:
孩子搖搖頭,但還是不放棄,繼續哀求說:「求你了,好媽媽,我明天、後天都自己走。」
媽媽則溫柔地說:「你已經是個大孩子了,本來就應該自己走呀。」
孩子不高興了,從媽媽腿上跳了下來。
但過了一會兒,當他發現媽媽依舊沒有妥協的意思,便又回到媽媽的懷裡:「你說得對,但你可以給我講個故事呀。」
整個過程,只用了不到10分鐘。
這是化解孩子「討價還價」的正面案例。
孩子討價還價,是覺得目前的規則不合理,這時候一上來就冷冰冰地拒絕他的提議,只會激化孩子的逆反心理,讓他覺得父母站在自己的對立面。
告訴孩子為什麼要這麼做,遠比一句「不可以」更有力量。
我們之所以會被孩子的討價還價搞得狼狽不堪,很多時候是因為孩子的「不聽話」讓我們感到失控:
以往我們記憶中那個父母說什麼,他就做什麼乖寶寶不見了。
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動不動就要討價還價的「熊孩子」。
這時候,如果我們過度糾結「到底誰說了算」,就會陷入一場漫長而無解的的拉鋸戰。
與其這樣,倒不如父母同孩子一起尋找一個雙方都滿意的解決方案。
出門前,兒子一直坐著看動畫片,不肯去換衣服。
這一次,我沒有對他說:
「寶貝,一會兒要出門了,別看了。」
而是試著問他:
「咱們8點要出門去公園,但如果你繼續看動畫片,我們就沒辦法按時出發了,你看可以怎麼辦呢?」
沒想到當我們繞開「到底還能看多久」的問題後,兒子反而變得「好商量」起來,他回答道:
「這集還有3分鐘,看完後我就去穿衣服,肯定能在7點50前收拾好,行嗎?」
沒有討價還價,也沒有爭執不休,我和孩子就都達成了想要的結果。
當孩子討價還價的時候,一味地呵斥,可能會激化父母和孩子的矛盾;
漠視、不理睬,又可能會傷害孩子的感情。
這時候,我們不妨給孩子留下一個臺階,對孩子說:
這個臺階,就是釋放孩子情緒的出口。
而這個出口,就是讓愛照進來的地方。
Wendy媽有話說:
愛孩子,就是要告訴孩子哪些是可以商量的事情,哪些是不容討論的事情。
可以商量的,不是因為父母害怕你,所以妥協、退讓,而是因為我們發自內心地愛你、尊重你,所以給你一個自我表達的機會。
而不容討論的,也並非是父母專制、不講理,只是我們要用規則和底線去保護你。
我們會一直愛著你,但我們永遠不會縱容你。
願所有的父母都能掌握「討價還價」的正確姿勢,讓我們的孩子都能夠自由、快樂地做他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