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想和小朋友一起玩,但可能不遂人愿,會被當場拒絕「我不跟你玩」,毫不留情面。孩子聽了之后,會非常沮喪,甚至會哭鬧起來。該怎麼緩解這樣尷尬的局面,才能讓孩子的情緒得到緩解,繼而得到一起玩的朋友呢?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二寶很喜歡玩滑梯,也喜歡扎堆,如果有小朋友一起玩,他會格外高興。每次遇到小朋友,不管熟悉不熟悉,他都想和他們一起玩,但有時候會遭到拒絕。
有一次,遇到一個小男孩,二寶追在人家后面,想一起玩。結果小男孩不認識二寶,直接拒絕。男孩哭著跟媽媽說:我不想和他玩!
我還以為二寶欺負了人家,趕忙過去問候,才知道是我想多了。
既然人家不情愿,總不能逼著人家一起玩,也不能求著人家一起玩。我靈機一動,蹲下身子,跟二寶說:「你先找其他小朋友玩吧!」
二寶一聽不高興了,也哭了起來:「我想和他一起玩。」
我很冷靜地跟他說:「你很開心地去玩,別的小朋友感覺那里很好玩,就會主動和你一起玩。如果你哭了,別的小朋友以為那里有危險,不敢去找你玩。好朋友不是求來的,而是吸引來的。你現在就去開心地玩吧!」
二寶被我說動了,很痛快地去玩滑梯。一會兒,來了兩個小朋友,那個小男孩眼饞了,一抹眼淚也加入他們的隊伍,還和二寶說:我和你一起玩。
還有一次,二寶和兩個小朋友一起滑滑梯,他們兩個認識,想孤立二寶,跟二寶說「我們不和你一起玩,你自己玩吧!」
二寶有些不知所措,眼中的淚水在打轉。我又跟他二寶說「你到那邊去滑滑梯,很高興地玩。」二寶照做,一會兒,兩個孩子又去找二寶說「我們和你是好朋友」。
所以,我總結了一點,「我不跟你玩!」當孩子被拒絕時,一個處理方式就讓孩子倍受歡迎,那就是:使用吸引力法則。孩子不要在乎沒人跟自己玩,只要開心地去玩,就能吸引到喜歡和自己玩的人。你若盛開,胡蝶自來。
在具體操作時,我們可以這樣做,讓孩子愿意接受建議,并發展成自己的處事原則。
我們看到孩子哭,既心疼又會有些煩躁,對孩子說話的時候,語氣中會帶著責備「就知道哭,別人不和你玩,至于哭嗎?再找個別人玩不一樣嗎?」
孩子本來因為被拒絕而難過,我們這樣一數落,無形中就是二次傷害,孩子感覺沒人理解自己,會更加難過,往往會哭鬧得更劇烈。
所以,我們一定要調整好情緒,認為這個經歷正是鍛煉孩子、讓孩子學會解決社交問題的大好機會。情緒穩定之后,我們的思考變得理性,也能平心靜氣地和孩子溝通。
我們要蹲下來,和孩子站立的高度保持一致,看著孩子的眼睛,讓孩子感覺到我們是在和他平等交流,讓他放下戒備之心,爽快地認可我們的建議。
孩子的社交經驗有限,做不到一點就通,需要我們告訴他具體應該怎麼做,方法越簡單、越有可操作性,他執行得越好。
比如,孩子想跟小朋友一起玩滑梯,就跟孩子說「你去玩滑梯,要很開心。」孩子玩起來,本來就是很愉快的,開心起來也很簡單。
比如,孩子想和小朋友一起玩玩具,可以跟孩子說「你這個玩具有好幾種玩法,你全都玩一遍,小朋友看到很好玩,就會找你玩。」
孩子明白了該怎麼做,照做。當孩子表現出愉快的時候,就如同發生了胡蝶效應一樣,影響到其他人,很自然地找到志趣相投的玩伴。
孩子得到一起玩的朋友之后,我們要幫孩子做一次總結,讓他認識到這個方法是有效的,以便以后能使用起來。
我們要跟孩子描述一下整個事件的過程,讓孩子知道這樣做的好處。
我們跟孩子說:你看,你開心地去玩滑梯,別的小朋友就都想和你一起玩了。
以后再遇到小朋友不跟你玩的時候,你就說「好的」,然后自己去開心地玩,就有小朋友來找你玩了。不管是在外面還是在學校里,都是一樣。不管是玩滑梯,還是玩玩具,也是一樣的方法。
孩子成功地解決了一次社交問題,并不意味著,下一次遇到相同問題時,也能如法炮制,還可能會局促不安。我們不要著急,孩子需要在一次次經歷中總結經驗,積累到一定程度,才能運用自如。我們保持耐心,靜待花開。
寫在最后:孩子在生活中經常會遇到「我不跟你玩」這樣的難題,我們不要替孩子難過,而是保持冷靜,教他正確面對這個問題,讓他保持開心,吸引朋友,而不是去祈求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