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啥人家孩子見人都能禮貌大方地打招呼,我家孩子只會膽小內向地往我身後躲?"
這個疑問,很多家長都有過。其實,只要掌握正確的方式,我們也能讓孩子從"不敢打招呼"變得禮貌大方。
首先我們要端正一個態度:內向、不主動跟人打招呼,並不意味著孩子沒用。你看,愛因斯坦小時候也是個喜歡"發呆"、不愛社交和說話的孩子,但人家看似是在發呆,其實是在思考。
還有很多孩子,性格安靜內向,但他們不管是玩玩具還是學習都非十分地專注認真,反而有著超強的潛力。
所以說,主不主動打招呼,跟孩子以後"有沒有出息",並沒有必然聯繫。
正確看待孩子內向的表現,我們才能端正自己的心態,幫助孩子成長。
那麼,孩子內向,是不是就意味著他們一定會回避社交呢?其實並非如此,前文也提到過,膽小內向的孩子經過耐心的引導,是可以變得禮貌大方的。
但是所謂的"引導",絕不是我們經常看到的那種訓斥"怎麼這麼沒禮貌,快跟阿姨打招呼!",而是一種接納、包容、耐心。
1、順應孩子的先天氣質
孩子的先天氣質相當於地基,如果地基被強行改變、扭曲,上面自然無法建成穩固的高樓。
很多家長看到孩子「扭扭捏捏」的樣子總是很焦慮,恨不得一把把孩子推上前,逼迫孩子跟別人打招呼,效果總是不盡如人意。
來看看《媽媽是超人》中賈靜雯教科書式的做法吧。
咘咘是一個典型的觀察型孩子,她的音樂課上需要小朋友和爸爸媽媽一起唱歌來介紹自己。
咘咘很害羞,雖然在家裡已經練習過很多次了,可是到了早教班裡還是不敢張口。
第一次嘗試,哪怕在媽媽溫柔的鼓勵下,咘咘還是緊張到不敢開口,爸爸媽媽沒有逼她,貼心地說:「沒關係,等一下再唱。」
等到別的小朋友表演完後,賈靜雯提出再試一次,咘咘依舊緊張。賈靜雯忽然意識到雖然咘咘已經跟老師很熟了,但是又來的新的小朋友,她需要不斷地觀察和適應。
於是賈靜雯放棄了自我介紹的歌,換成了咘咘平時最喜歡的歌,果然咘咘慢慢地進入了狀態,與媽媽一起開心地唱了起來。
賈靜雯說:「咘咘不是一個外向求表現的孩子,她在沒有準備好的時候就不願意去做。如果逼迫她,會破壞她的好奇心和動力。」
觀察型的孩子更在意自己的內在秩序,家長要為孩子做的事情,絕不是改變、扭曲,而是讓孩子對自己的存在感到舒適,然後用自己舒適的方法和節奏,一步步把舒適感擴展到環境當中。
2、不要隨便給孩子貼標籤
坐電梯遇上了鄰居或者家裡來了客人,我們常常會禮貌性地讓孩子打招呼問好,如果這時孩子不配合,我們只好歉意地說一句:「這孩子有點慢熱(內向),認生了。」
心理學上有一種現象,叫作「自證預言」,即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你就會是什麼樣的人。而青春期前的孩子對父母的話是深信不疑的,父母常常說孩子內向,孩子就真的會變得內向。
其實孩子童年時期的學習都是在模仿,父母只需要做好自己。遇到認識的人禮貌地問候,家裡來客人時熱絡地招待,孩子看在眼裡,潛移默化地就能學會。
3、及時鼓勵
我小時候跟爸爸一起出門,如果遇到認識的長輩沒招呼,甚至聲音不夠洪亮、語氣不夠誠懇,都會被爸爸不停地抱怨和斥責。
導致我現在30歲了,跟爸爸一起出門時如果遇到認識的人還是很緊張。
大人的抱怨和指責往往沒有任何效果,只會讓孩子逃避。所以類似「你怎麼不打招呼呢?一點禮貌都沒有!」這樣的話還是不要再說了,而應該用鼓勵來代替。
Wendy媽有話說:
在很多父母眼中,開朗大方的孩子,會更出眾、更討人喜歡、長大後更有出息;而內向的孩子,時常被父母冷落、訓斥。
有些急躁的父母,甚至會將孩子從「後臺」推到「前臺」,強迫孩子表現「不害羞」,典型的[揠苗助長],對孩子沒用,還讓孩子憋屈。這些誤區,希望你都沒中過。
1、過度干預,做孩子的代言人
小溪看了看我,又轉頭看了看媽媽,依然沒開口。
她媽媽又搶話道:「她可喜歡吃棒棒糖了,每天都要吃兩顆!」然後跟我尷尬的說道:「不好意思,這孩子太害羞、內向了」。
其實,整個聊天過程,小溪媽媽的行為就是過度干預了,全程做了孩子的代言人,沒有給孩子說話的機會。久而久之,孩子只會更害怕與人交流。
2、草率的給孩子貼上[內向]標籤
就像小溪媽媽一樣,不給孩子開口說話的機會,就草率盲目的給孩子貼上[害羞、內向]的標籤。
這在孩子的潛意識中會認為:我是害羞、內向的孩子,同時害羞、內向是不好的。
總而言之,面對害羞、內向的孩子,媽媽與其擔心、焦慮,不如找到正確的方法,多次歷練。同時也要放鬆心態,不急不躁,順從孩子心理發展的特徵,給予孩子變化的過程。
最重要的是,害羞內向是性格特點,不是性格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