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一寶(橙子),當年基本沒爬過就學會了走路,害得我跟橙子爸高興了好久,因為過來人都說不會爬就會走的孩子是天才,后來才明白是自己高興得太早了。
一天在公園溜娃,正巧碰上了一位老同學,現在是某三甲醫院的兒科專家。可能是看到橙子走路有點磕磕絆絆的,老同學一針見血地問到孩子走路前會不會爬?我回答爬過,但沒幾天就會走了。
老同學十分誠懇地勸說:「一定要讓娃多練練爬,爬行是一種鍛煉自身協調能力的機制;會走之前爬得越多,以后自身平衡協調能力就越強。現在的家長們都巴不得孩子不會爬就學會走,這是不對的,甚至還拔苗助長強行用嬰兒車推著寶寶往前走,更是錯上加錯。」
一、孩子運動能力差
聽專家一番言論我才回過味來,為什麼橙子摔倒了也不爬起來,只是在那干杵著。而和橙子同齡的侄子,兩個人都是16個月學會走路的,不同的是侄子爬了小半年才開始走路,學會走路后就走得很穩很少出現磕磕絆絆的情況,而且摔倒后很快就能爬起來,身體平衡能力也好過橙子許多。
不會爬就會走的缺陷還表現為:走路順拐,遲遲學不會騎腳踏車,運動協調能力差,不擅長球類運動,體育課成績差,肢體不協調等等。
二、注意力難以集中
不會爬就會走,在6歲以后還會顯現出來一個較大缺陷,也就是注意力難以集中。6歲以后寫作業慢的,上課容易開小差的,平時拖延癥嚴重的孩子,很可能是因為8個月爬得少。
嬰兒在爬行時會觸發兩種反射,即「非對稱性頸部張力反射」以及「對稱性頸部張力反射」,他們抓握物品和探索世界時都需要通過這兩種反射來完成。
而沒經過爬、沒爬幾天就學會走會導致這兩個反射沒有使用足夠,造成「反射殘存」的現象,這樣的孩子將來容易十分躁動,表現為躁動不安,無法安坐,專注力不夠。
相對的,那些充分利用這兩個神經反射充足「放電」的寶寶,在之后的幾年更不容易躁動,能保持正常的神經反射水平。
手膝四點爬行,對寶寶的身體和大腦發育都有巨大好處。不僅可以讓肌肉更健壯,肢體更協調,肩膀更穩定(以后寫字更加漂亮),還能促進左右腦的開發,讓寶寶更聰明。
更有研究指出:爬行較多的寶寶在日后的問題解決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上的表現有可能都要優于其他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