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家里的樣子,決定了孩子10年后的人生
2022/11/06

父母最大的錯誤,就是習慣用喋喋不休地說教逼迫孩子,卻用松松垮垮的懈怠放縱自己。

父母若不學習、不成長,再多的教育都是無用的。

「父母回到家后,第一件事是做什麼?」

面對這個問題,兩個小學生對著記者瘋狂吐槽:

爸媽一回家就愛玩手機。

吃飯時玩,上廁所玩,睡覺的時候玩,甚至連自己寫作業的時候,父母還在一旁聽著歌、刷著短視訊......

托爾斯泰曾說:

「全部教育,或者說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歸結到榜樣上,歸結到父母自己的端正和完善上。」

你回到家里,是第一時間拿起手機只顧自己娛樂,還是捧起書本陪著孩子學習,這些都會一點一滴滲透到孩子的成長中。

你在家里的樣子,就是孩子未來的樣子。

教育最大的悲哀:

一群忙著刷手機的父母,拼命逼孩子讀書

有位教師朋友曾吐槽,她教過一個語文特別差的學生,作文甚至還交過白卷。

她一直建議孩子多閱讀、多看書,還給那個學生推薦了一些書籍,但是一學期過去了,學生的成績仍然毫無起色。

她找學生談心,學生說:

「爸媽天天在家都是捧著手機,只知道逼我讀書,憑什麼呢?」

她打電話和家長反映情況,委婉地提醒父母最好要多陪孩子一起閱讀。

沒想到,家長一句話懟得她啞口無言:

「我們工作這麼忙,哪有時間!」

正如李玫瑾教授所說,孩子的根在父母,孩子的問題,其實是家庭的問題。

我們常常抱怨孩子「不聽話、不愛學習、貪圖享樂」,卻忘了孩子的缺點,其實只是父母問題的映射。

就像樹的果實長歪了長殘了,我們應該去看看這棵樹怎麼了、樹下的土壤怎麼了,而不是一味地問果子怎麼了。

很多時候,最該被吐槽的是家長,最該受教育的也是家長。

余杭一個11歲男孩,被爸爸氣到離家出走。

因為他每天回到家,爸爸不是在刷抖音,就是在玩游戲,什麼事情都不干,整天葛優躺。

想讓他陪自己玩,爸爸卻說:「沒時間,一邊去」。可是自己想玩一下手機,爸爸卻不準,還說要揍他。

還有個初一的孩子,忍不住在作文里埋怨父母:

「我在那里做作業,父母就在我的身旁玩手機;

天天回家就說自己有多累,抱著手機就舍不得撒手;

還好意思說我愛玩手機,我玩手機的總時間還不及你們一天。」

教育最怕的就是,父母自己天天玩手機、打麻將,卻要求孩子努力學習;父母自己從來沒翻開過書本,卻逼著孩子天天讀書。

全國政協委員趙金云也曾一針見血地指出:

許多父母也意識到了讀書的重要性,但就是自己做不到。

要求孩子讀書自己卻玩手機,這樣的家長,培養不出愛讀書的孩子。

孩子不會長成你期待的樣子

而是會長成你的樣子

劉旸在《一年一度喜劇大賽》里談到自己當老師時的經歷。

他有個學生,每次上課的時候都很不認真,總喜歡把頭埋到課桌下面瞎搗鼓。

于是他就想著,趁開家長會的時候跟家長好好談談。

結果,家長會那天,劉旸推開門一進教室,一眼就認出了誰是那個學生的家長——

因為家長低著頭在課桌下玩手機的動作,和那個學生一模一樣。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家庭是孩子的第一間課堂。

父母若每天躺在沙發上,手機不離身,孩子又怎會愿意主動坐到書桌前呢?

孩子在成長階段,最擅長的就是觀察。

他們會觀察父母的一言一行、處事方式、生活習慣,然后慢慢內化成自己的行為。

這讓我想起了一則小故事:

母蟹問小蟹:「孩子,你怎麼老是橫著爬,為什麼不直著走呢?」

小蟹卻十分委屈:「媽媽,我一直是按著你的樣子走的呀!」

故事雖簡單,道理卻引人深思。

正如有些父母總會問:「孩子整天就知道玩手機打游戲,打也打了罵也罵了,該怎麼辦?」

再看看那些優秀孩子的父母,你問他們到底是怎麼教育孩子的,他們通常都會擺擺手說:

「其實我們啥也沒做,全靠孩子自覺。」

這兩類父母最大的區別往往是:

前者只看到孩子的問題,把全部的目標和期望都放在孩子身上,想盡一切辦法逼孩子,卻從來不懂反思自己。

后者看起來無所作為,其實卻藏著更大的智慧:

他們不在孩子身上使勁,而是更注重自身的學習,讓孩子踩著自己的腳印,一步步向優秀邁進。

想要養出「別人家的孩子」,就得先學會做「別人家的父母」。想要養出一個愛學習的孩子,就得先做一個學習型的父母。

因為孩子可能不會長成你期待的樣子,但是一定會長成你本身的樣子。

好的家庭氛圍

才是培養學霸的溫床

曾看過這樣一段話:

如果一個家庭里,父母不思進取,不求上進,甚至行為舉止全是問題,那憑什麼要求孩子會青出于藍,而不是近墨者黑呢?

那些成績好和成績差的孩子,父母在家的狀態都截然不同。

全能學霸「董吉洋」,中大學聯考都是全省第一。

她的父母沒有逼過她,只是用行動去影響她,就像她自己所說的:

「偶爾我也會厭學,不想看書。爸媽也發現了,但是他們不多說什麼,而是把電視關掉,坐下來看書。

我看到他們都在看書,也就不好意思不看了。」

父母對于孩子,教育方法和技巧的作用只是冰山一角。父母身體力行的榜樣和示范,才是孩子成長最好的養分。

曾有人問楊絳先生:「您認為怎樣的教育才算‘好的教育’?」

楊絳先生說,自己其實是受父母的影響,由淘氣轉向好學的。

父親說話入情入理,出口成章,《申報》評論一篇接一篇,楊絳既佩服又好奇,于是向父親請教秘訣。

父親說:「哪有什麼秘訣?多讀書,讀好書罷了。」

而楊絳先生的母親,除了操勞一家大小的衣食住行,有空就愛翻一翻古典文學、現代小說,還總是讀得津津有味。

楊絳耳濡目染之下,便學著父母的樣子,找家里的藏書來讀,從此就入迷了。

教育學家馬卡連柯說:

「不要以為只有在教訓、命令的時候才是教育,在生活的每時每刻,甚至你們不在場的時候,都是教育。」

教育孩子,與其喊破嗓子,不如營造氛圍做出樣子。

讓孩子從小與書為伴,感受書本的芳香,就是對孩子最好的浸潤。

給孩子一個熱愛讀書、積極向上的家庭氛圍,就是培養學霸最好的方式。

一個家庭里,勤奮、嚴格、自律、上進,這每一個標簽,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塑造孩子。

父母給孩子最好的托舉

就是使勁栽培自己

教育家烏申斯基說:

「榜樣對兒童的心靈是一股非常有益的陽光,而這種陽光是沒有任何東西可以替代的。」

家庭教育對父母來說,首先應該是自我教育。

好的父母,都會用自己的身教,托舉起孩子的人生。

正在北大攻讀博士的奕戈,國中時也曾是一名網癮少年,因為整天沉迷游戲,他的成績一落千丈。

面對如此消極墮落、叛逆難管的兒子,父親沒有打沒有罵,而是做了3件事,成功幫他戒掉了網癮,最后逆襲考上了北大。

第一,嚴于律己,用身教代替言傳。

為了防止兒子被游戲禍害,父親拉著全家一起斷網斷電視,兒子寫作業,父親就看書。

第二,全程陪讀,用關心代替說教。

兒子學習壓力大,情緒常常不好,父親就幫他耐心疏導、慢慢調節,和兒子一起面對各種難題。

第三,不斷學習,努力去栽培自己

父親沒有一味逼著孩子學,而是選擇去提高自己,學著如何正確教育孩子、引導孩子,堅持每天睡前和兒子分享自己所學所感。

白巖松說過:「不是當了父母就天然是合格父母,父母是需要終身學習的大行當。」

正如有人把教育孩子的過程,比作是給孩子澆水的過程。

如果我們自己只有一杯水,那我們最多只能給孩子一杯。如果我們自己有一桶水,那我們最多只能給孩子一桶。

一旦給完了,我們自己的池子也就空了,孩子就只能干涸枯死了。

若想要給孩子源源不斷地滋養,就必須擁有一泉活水,這樣才能保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而這泉活水,正是來源于父母對自己的栽培。

只有當父母變得足夠優秀時,孩子才能站在你的肩膀和格局上,達到更高的層次。

作家劉娜曾說過一段話,非常贊同:

所謂管教,是先自管,而后管人;

家教,是先自教,而后教子;

正能,是先正己,而后輻射后代。

教育無法撤回重來,今天你若嫌麻煩、想偷懶,明天你就會收獲一個同樣懶散、不知進取的孩子。

你若想要養出一個出色的孩子,那就從進家門的那一刻開始:

關掉手機,捧起書本,用心陪伴,嚴格監督。

千萬別等自己老了,孩子廢了,才來后悔自己這一生最沒做好的角色是父母。

這8張數學公式打印出來,讓孩子背到脫口而出,做到靈活運用,數學成績差不了
2023/05/06
娘胎里「自帶」的性格,寶寶是內向還是外向,應該如何判斷
2023/05/06
這四種孩子將來最沒出息,容易被社會淘汰,家長有很大責任
2023/05/06
3歲小孩不小心和父母走散了,當她說出爸爸名字時,警察笑翻了
2023/05/06
「我媽三天沒打我了」,小學生0分作文走紅,網友笑翻:這孩子太真實
2023/05/06
寶寶在捷運上「盯著一個人」看了20分鐘,寶媽抬頭一看,直接笑噴
2023/05/06
請了新保姆后,兒子變得「嗜睡」,寶爸查看「監視器記錄」后,直接塞給保姆10萬元
2023/05/06
龍鳳胎哥哥總是「半夜哭醒」,寶媽偷偷安裝「監視器」,隔天查看「畫面」后氣得渾身發抖
2023/05/06
爸爸給女兒取名「冬曦」,自覺溫婉柔美太有文化,寶媽怒了:你連名帶姓讀來聽聽
2023/05/06
日本媽媽對孩子的教育,值得家長們學習,真不是崇洋媚外!
2023/05/03
有兩種「怪癖」的孩子看似不太聰明,實則智商可能超過常人許多倍
2023/05/03
如果發現孩子有六種表現,說明你已經教育的很好了,請繼續保持不要焦慮
2023/05/03
孩子是父母的鏡子!有3種性格的媽媽,要注意了
2023/05/03
如果孩子出現以下4種行為,父母就要注意了,是不是平時給孩子太多沒有原則的愛?
2023/05/03
孩子將來是否好帶,娘胎里就定型,這兩點能看出來
2023/05/03
別讓孩子穿這3種衣服去幼兒園,老師嘴上不說,心里其實很反感
2023/05/03
越沒本事的父母,越喜歡給孩子灌輸這些觀念,害了孩子還不自知
2023/05/03
資深幼師坦言:第一天上幼兒園就不哭的孩子,往往有這樣的父母
2023/05/02
媽媽帶姐弟倆坐區間車睡著了,視線落在媽媽的手上,網友:眼眶濕了
2023/05/02
「為什麼我家娃這麼難帶」!孩子好不好帶,在娘胎里就早已注定
2023/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