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我一個朋友回老家看孩子,走之前還是充滿期待的一臉幸福,結果回來之后就開始跟我哭訴:「怎麼辦啊,這次回家我感覺小寶跟我不親了,我抱他一會他就要找奶奶,吃飯也要奶奶喂他才吃。以前我走的時候小寶都是哭得不行,這次雖然也舍不得,但是奶奶哄了哄好像就把我忘了,他現在只親他奶奶,一點也不親我了……」
看著她這麼難過,我也只能安慰她:「現在是因為孩子不在身邊,天天見奶奶自然親一點的,以后你們不忙了接回來就好多了。」
孩子跟奶奶親還是跟媽媽親,一直以來都是很多媽媽的心頭病,也有很多和老人一起生活的家庭,認為誰抱孩子多,誰陪孩子睡覺,孩子就跟誰親,這方面雖然也有關系,但是歸根結底,還是跟孩子小時候依戀期的建立和形成有關系。
其實很多家庭都比較在意「孩子和誰更親」這個問題,父母這輩子的愛都在孩子身上,自然也希望孩子能跟自己是親近的。也早就有很多學者研究過這個問題,目前學術界比較認可的是英國心理學家鮑爾比提出的一套理論:嬰兒依戀關系的階段性。
在孩子剛生出來時,是沒有跟誰親的概念的。0-2個月時,嬰兒的本能是希望大人滿足自己的基本需求,當大人感受不到時,他們就會用哭聲來引起父母的注意力,希望得到照顧。
到2-8個月時,這個時期的嬰兒,開始會隨著大人們的行為動作做出一些反應了。比如當父母叫孩子名字時,他們會開始觀察,并且做出微笑、皺眉等動作,這說明孩子已經有了基本的意識,同時慢慢地也就
能夠分辨出誰經常在照顧他,對誰的依賴就會多一些。這個時期并沒有特定的依賴對象,誰帶的多可能就會跟誰親近一些。如果奶奶和媽媽同時在照顧的話,那麼孩子都是一樣親的,還沒有分辨能力。
到8個月以后,也就到了最關鍵的時期,孩子的依戀關系開始初步形成,孩子也開始有自己的記憶和依賴的概念。比如這個時期一直都是媽媽在照顧,當媽媽離開時,孩子會焦急地大哭,焦躁不安等,也就是大家說的「認人」。
在這個時期,母乳喂養的媽媽們會更有優勢一些,因為孩子餓了會下意識的尋找母親,喂養過程本身又是一種最好的親密互動,所以孩子通常對母親的依賴會更大一些。
但是這種情況在孩子兩歲之后,又將發生改變。因為兩歲之后孩子的喜好會開始形成。
所以即將進入依戀矯正階段:孩子會開始依戀他喜歡的人,開始依戀讓他感覺到舒適的那個人。他也會想更多地待在這個人的身邊,有意識的選擇開始形成。比如在這個階段時,媽媽經常打罵孩子,而奶奶總是小心呵護,那慢慢的孩子可能會更愿意靠近讓他感覺舒適的奶奶。所以如果媽媽想讓孩子跟自己更親的話,在這個階段就要開始格外注意了。
1.盡量選擇母乳喂養
雖然剛開始嬰兒還不會認人,但是在初步依戀關系形成時,母乳喂養的媽媽在孩子心里的分量會更重,依賴性會更高一些。就像孩子餓了下意識就是爬到媽媽身邊一樣,這時孩子的依賴心慢慢就產生了。
2.多撫摸孩子,多跟孩子互動
在寶寶還不會說話的時候,對外界的認識主要來自觀察、味覺和觸覺。所以媽媽們可以多與孩子互動,多撫摸孩子,尤其是小手,臉頰,小肚子等敏感的部位,可以多逗逗孩子,讓孩子感受到你的存在。
3.高質量的陪伴
多多陪陪孩子肯定對孩子依戀的形成很重要。但很多家長雖然天天在孩子身邊,但不是玩手機就是看電視,其實這就是無效陪伴。高質量的陪伴能讓孩子感受到溫暖,感受到你在身邊。所以不妨試著陪孩子做一些小游戲,陪孩子讀一些漫畫,給孩子講一些故事等,讓孩子依戀跟媽媽在一起的感覺。
4.多鼓勵孩子
寶寶慢慢長大后,會有選擇的意識,這時媽媽一定要跟孩子好好說話,不可表現得不耐煩。要多鼓勵孩子,讓孩子感受到安全感和舒適。即使孩子犯錯之后也不可以上來就斥責或者打罵孩子,而是應該嘗試先跟孩子講道理,培養孩子正確的認知。
這樣才能讓孩子對媽媽更信任,更愿意依賴。寫在最后:
想讓孩子跟自己更親并不難,一定更在孩子依戀期形成時熟悉習慣喜歡上媽媽的陪伴,盡量多陪在孩子身邊,給孩子高質量的陪伴,要有耐心,不要把自己的不舒服發在孩子身上,這樣的話,孩子還是會跟媽媽更親一些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