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看到大學室友慧慧的時候,大家對于她的第一印象就是「乖巧」。她是個典型的「乖乖女」,考上了父母喜歡的大學,選了父母看好的專業,似乎她的人生軌道早已被她的父母鋪設好。而慧慧需要做的,就是在父母的「保護」下按部就班地長大。
但是在和她接觸之后,大家發現慧慧有個特殊的「小癖好」。在大家看來,這個小癖好和她的乖乖女形象是有出入的。
慧慧的小癖好就是特別喜歡吃糖,她的包里永遠都放著各式各樣的糖果。出門逛街,慧慧會像是一個小孩子一樣,尋找各種糖果鋪,買上一堆糖果。
按理來說,慧慧的家境殷實,父母對她寵愛有加,從小應該吃過不少種類的糖果。為什麼慧慧會表現得像個小孩一樣,極度貪戀糖果的甜呢?
雖然慧慧出生于一個富足的家庭,但是她的爸爸媽媽在零食,尤其糖果方面對她管控非常嚴格。
慧慧從小就沒有吃過糖,很多時候她只能眼巴巴地看著鄰居小朋友吃著美味的棒棒糖。
慧慧的媽媽是一名醫生,她非常注重慧慧的牙齒保護。慧慧從小不僅被禁止吃糖,連甜食都會被嚴格限制。聽完慧慧的講述,大家才知道原來她的童年經歷也是有缺憾的。
現如今,其實像慧慧媽媽這樣的「嚴格」的家長越來越多。有很多孩子像慧慧一樣,從小被禁止吃糖。
雖然說不吃糖對孩子的牙齒、身材管理都有好處,但是沒有糖果的童年總會讓人覺得有些遺憾。
那麼,究竟該不該給孩子吃糖呢?其實,從小被灌輸「不能吃糖」觀念的孩子和不被限制吃糖的孩子,他們長大后是有差異的。
「能吃糖」和「不能吃糖」這兩類孩子在長大后,在三方面的能力會有明顯的差距。
●自控能力不同
那些被禁止吃糖的孩子,在長大之后,自控能力會比較差。他們在成長過程中,是因為有來自父母的條條框框的約束,才顯得比較「乖巧懂事」。
就像吃糖這種約束一樣,孩子的天性是喜歡甜食,喜歡糖果的,迫于父母的威信,他們才乖乖地不吃糖。這種約束不是孩子自己給予自己的,而是來源于外界。
因此,當孩子處在一個相對自由的環境中,沒有了父母的約束之后,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會比較差。
有很多孩子,當著父母的面不吃垃圾食品,不吃糖果,做一個聽話的孩子。而在父母看不見的地方或者等長大成年后,他們可能會偷偷地瘋狂地吃,
來滿足自己的被壓抑已久的欲望。
而那些不被限制吃糖的孩子就不同了,他們對糖果的喜愛能夠被及時滿足,他們就不會無限制地吃糖果,過度依賴這份甜。在長大之后,這類孩子能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欲望,有較強的自控能力。
●社交能力不同
糖果作為零食中最受孩子們喜愛的一種,很多時候會成為孩子們社交的「工具」。好朋友之間互相分享自己的零食,分享自己的糖果是孩子們童年美好的回憶。
如果孩子從小被禁止吃糖,他和其他小朋友之間就少了一種重要的社交方式。在他長大之后,他的社交能力也會受到影響。
試想一下,當別的孩子都在津津有味地品嘗著美味的糖果的時候,不被允許吃糖的孩子很容易被孤立。他只能眼巴巴地看著別的孩子享受糖果的美味,自己卻只有羨慕的份兒。
因為他不能吃糖,也就沒有了和別的小朋友交流的「談資」。因為他不能吃糖,也就沒法和別的孩子分享。也就是少了很多共同語言,在這種環境中長大的話孩子,社交能力會不及那些被允許吃糖的孩子。
●選擇能力不同
爸爸媽媽們之所以對孩子有這樣那樣的限制、要求,是因為他們想盡大可能地保護好自己的孩子。比如不讓孩子吃糖,家長們的初衷是不讓孩子有齲齒問題等。家長們「愛子心切」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這些限制對孩子來說,真的是好的嗎?
其實對于孩子來說,一個好的童年成長環境對孩子來說是自由的,是可以自己做決定的,是可以去「試錯」的。因為童年階段的試錯成本,比起成年之后要低得多。
而那些被禁止吃糖的孩子,童年生活的其他方面也會有很多限制,這樣的孩子在長大之后自主選擇的能力會比較弱。他們在父母「過濾」好的環境中長大,很難自己去做出合適自己的選擇。
相比較而言,那些不被限制吃糖的孩子,在長大后自主選擇的能力會更強。他們在童年階段嘗試得多,被限制得少,因此他們更能夠做出合適自己的選擇。
從小「不能吃糖」的孩子和不被限制的孩子,長大后這三種能力差距明顯。爸爸媽媽們,不要「談糖色變」,從不允許孩子吃糖。適量地滿足孩子喜愛吃糖果的天性,控制好量,孩子的童年會因為糖果的存在增添更多的色彩。
當然,這里也不贊成孩子吃糖,愛吃多少吃多少,任何食物攝入過量了,都會對身體造成一定的傷害,不管是健康的食物,還是非健康的食物都是如此,所以,
即便家長給孩子吃糖也要注意這幾個問題:
飯前不吃糖:糖會影響孩子的食欲,如果飯前攝入糖,孩子就會感覺不那麼餓,吃的食物也會變少,從而就會影響每日的營養攝入。 睡前不吃糖:睡前吃糖口腔會有殘留物,容易滋生細菌,從而危害孩子的牙齒健康。 空腹不能吃糖:空腹吃糖會讓血糖升高過快,從而出現低血糖的情況,這樣不僅容易影響工作學習,還會影響身體健康。
糖果,并沒有家長們想象中那麼「萬惡」,有糖果的童年,才是無缺憾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