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閨蜜總是抱怨自家孩子脾氣倔得很,自己喊都喊不動。晚飯的時候,閨蜜看見孩子把玩具丟的滿客廳都是,而且也沒有打算收拾下,於是閨密便命令孩子趕緊把玩具收拾起來。可是孩子對於閨密的命令並沒有馬上「執行」,反而一動不動地坐在沙發上看動畫片。
閨蜜知道自己的話已經被孩子聽到了,但是孩子卻拒不配合,這讓閨蜜感到很生氣。於是閨密又重複了一遍,結果換來的還是孩子的「無動於衷」。
「如果你再不趕緊收拾起來,以後你就別玩玩具了!」閨蜜給孩子下了最後通牒。這時候孩子終於意識到媽媽是真的生氣了,可是孩子也並沒有因此而乖乖聽話,反而哭鬧了起來。這讓閨蜜著實感到頭疼。
1.父母引導的方式不對
當父母希望孩子能夠如自己所想做出一些行為配合時,父母們有必要採取一種恰當的引導方式。僅僅依靠著催促或者是下命令的方式只會引起孩子的反感,對於激發孩子的行動力並沒有那麼有效。尤其是當父母的道理不被孩子所接受時,孩子自然也就不會乖乖聽話。
2.孩子自身的叛逆情緒
在孩子三歲以後便開始有了自己的想法,獨立意識的萌發讓他們開始更加傾向於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這時候他們身上的叛逆情緒較為明顯。此時父母們也會發現處於叛逆期的孩子,對於父母的命令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反抗情緒,這使得他們不再以完成父母的指令為樂。
孩子在不同時期會在行為表達上有不同的表現,父母一味地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的話,那麼很有可能會適得其反。
3.父母對孩子提出的要求過高
很多父母在教育引導孩子的時候,習慣以成人的標準來衡量孩子的行為,這就無意間給予了孩子一種高要求。孩子面對高要求會有一定的畏難情緒,自然在行動力上會有所妨礙,而父母沒有意識到這一點,自然會認為這是孩子不懂事的表現。
父母對孩子的要求超出了孩子所能夠承受的范圍,這種強加的思想意識會讓孩子產生明顯的抵觸情緒。如果家長按年齡段教育孩子,就會更有效。
1-2歲的小孩,父母應該怎麼做?
為什麼一到兩歲的小孩叫不動呢?原因是自我中心時期——寶寶專注於自我探索,因為太專注了,所以「聽不到」父母說話。
舉一個例子:一位一歲半的寶寶,她坐在嬰兒椅子上用手抓食物,飯菜都灑到了椅子和地面上,她的衣服和臉上都沾滿了飯菜,媽媽對她說:「不能用手直接抓食物,要用勺子!」但是她不聽,繼續沉浸在她的「飯菜遊戲」中,為什麼會這樣呢?
有一個研究證明:當大人越愛乾淨,寶寶越不聽;大人越規定,寶寶越不理。那是因為他們太專注於對世界的探索了。
教養方式:作為父母,我們應該放手讓寶寶探索。吃飯的時候,「弄髒」的是小事,但是卻促進了寶寶對世界的理解,而且有助於他們的手和眼睛以及大腦的共同協調工作。所以在安全的前提下,放手讓寶寶探索吧。
當我們需要寶寶聽,怎麼辦呢?採用誇張的語調,引起寶寶的注意:「哇,寶寶,你好認真呢,讓媽媽幫你擦擦小手吧。」
3-4歲的小孩,父母應該怎麼做?
為什麼三到四歲的小孩叫不動呢?原因是,他們的自主意識開始發展,他們想要被尊重,而不想被命令,從而帶來了他們的執拗行為。
舉一個例子:一位媽媽對她三歲的兒子說:「小朋友,把玩具收起來!」
結果,3分鐘後,小孩沒動。媽媽提高了語調:「我叫你收玩具,沒聽到嗎?」
可是,再過三分鐘後,小孩還是沒收!這時媽媽快被氣崩潰了。
那是因為:一直吼——一直沒用!
教養方式:父母對小孩應該有清晰的行為約定。
例如,小孩1分鐘內要收好玩具,否則它/它們就會被放進「冷藏櫃」(小孩拿不到的玩具箱子),或者它就會成為別人的玩具。一般來說,明確了孩子要承擔的後果,孩子下一次就會長記性。
會不會有什麼負面後果?有人說,這是父母對小孩的恐嚇。我們可以假設一下,一位成年人在一個公司裡面上班,如果沒有按照公司的要求完成任務。這個時候,他可能就會收到領導的警告,「你如果這個月之內完成不了這個項目,你的職位就會被別人替代。」很多人說,這樣的規定是合理的,但是為什麼我們卻反對這樣的原則使用在家庭中呢?這就是「契約意識」。當然,父母們可以提前把這個約定告訴小孩。
我想起了一個教養小故事。有一位媽媽對四歲的小孩說:「媽媽現在和你有一個小約定,以後每天晚上睡覺之前,你必須收好你的玩具,否則你的玩具就會被收到閣樓上的小箱子裡面。你下一次就不能玩了,等你哪一天表現良好,玩具才會被釋放。」小孩聽從了這個約定,當天晚上睡覺之前,就把玩具收得整整齊齊的。
在這樣的溝通過程中,有一個小原則:與小孩溝通,情緒要平靜,不要有太多負面情緒。
5-6歲的小孩,父母應該怎麼做?
為什麼五到六歲的小孩叫不動呢?在這個年齡階段中,小朋友的自主意識發展得更成熟,還開始挑戰父母的底線,他們想「做自己」。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他們想知道,他們哪些行為會被父母接納,而哪一些不會被接納,從而最終形成他們自己的一套行為方式。
在那些管教小孩沒原則的家庭裡,小孩越叫越不動。舉一個例子,有一個小孩看電視,原先與媽媽約好了看半個小時,小孩看著看著,後來因為電視太精彩了,就懇求他的媽媽:「再讓我看多一會嘛!」這個媽媽經受不住小孩的懇求就退讓:「好吧,你再看一會。」孩子下一次就會知道怎麼應對大人的原則,結果便是——管不動小孩了。
教養方式:我們既要尊重小孩,懂得傾聽小孩的意見,還要堅定教養原則。說好的原則不能輕易更改,否則對小孩就沒有原則了。最終,父母便在教養的「漩渦裡」越陷越深。
7-8歲的小孩,父母應該怎麼做?
為什麼七到八歲的小孩叫不動呢?缺乏動機,很多常見的原因有:「我沒好處」;「我還有更好玩或高動機的事情」;「我不知道那個事情到底有什麼用」……
舉一個例子,有一位七歲的小男孩放學了好長一段時間,只是坐在書桌前發呆或者玩玩具,要不就是吃零食。他的爸爸對他說「趕緊寫作業。」他嘴巴裡說「好」,但就是沒有行動。
很多時候,學習對一個小孩來說,只是老師和家長要求他們這樣做,我們絲毫看不到小孩的興趣,小孩不想做就會拖拉,拖拉了就會成績差。那麼我們該怎麼辦呢?
Wendy媽有話說:
如果你家小孩也老是「叫不動」,那麼趕緊把上面的教養小技巧學起來吧,不同的年齡有不同的應對措施。就像走對了路,就找到了方向;用對了方法,就沒有教養煩惱!